如何让孩子远离暴力

作者: 我是六个点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11:36 被阅读18次

    一所公立小学的学校大会上,校长给老师每人发了一把戒尺,这是在鼓励老师用戒尺教训孩子?还是在鼓励用武力让孩子屈服?亦或者是在威胁中国未来乃至世界未来的希望们:不听话就挨打?一个生活在暴力恐吓中的孩子,还能剩多少自尊?又能有多少发自内心的上进?大人们总觉得,暴力(包括言语暴力、冷暴力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暴力为什么普遍采用的原因。但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是只要短时间内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是要激发出孩子自身学习的内驱力?

    从家长角度看,遇到这样的学校有什么办法?和老师和校长辩论?您想让您的孩子与全校老师为敌吗?除非离开这个学校。离开这个学校,其他的学校就能保证没有这样类似的问题吗?况且,我们作为父母除了教给孩子:接受不了就远离,能不能教给孩子怎样在这个不完美的社会上适应生存下去呢?往长远看,等孩子大了,遇到了暴力侵犯,没有了父母去和施暴者对垒,孩子能不能保护自己?

    孩子遭到暴力,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没有错。身上的伤痕容易愈合,心理上的阴影却不容易去除。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往往会在成年后觉得被伴侣殴打是正常的,根本不会报警或者求助。今天看到TED的一个视频,视频的演讲者是学者贾克森·凯兹,他是一名男性,但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各种暴力和虐待问题。他提出:人们往往关注受害者,甚至去指责受害者寻找他遭到暴力的原因,却往往忽略了施暴者的存在。整个社会在思维模式上,默许了这种虐待、暴力行为的发生。所以他提出了“旁观者策略”,希望男人和女人一起努力,提升领导能力,让男人在男性文化中,也能相互挑战、相互影响,从而改变家庭暴力、性别暴力的现状。对我们自己而言,孩子遭遇暴力,要反思:孩子的身上没有“原因”只有“结果”。在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是在帮助孩子找寻“规避方案”而不是指责孩子。李松蔚说,告诉孩子你没有错,是这个社会错了,告诉你要注意,是因为我们怕你受到伤害。

    家长要学会艺术的处理。对于家长来说,在全校老师人手一把戒尺的情况下,要学会折中的处理问题。生活中有多少非黑即白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这个灰色世界里适应生存。如果老师真的只是轻轻的打孩子或者惩罚孩子,是轻暴力,家长去学校闹得太大了孩子也会有压力,凡事有个度。有人会觉得,孩子和孩子不一样,用罗娜·雷纳的话来说,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有的孩子天生心大,板板脸才有用,有的孩子天生敏感,不能轻易说重话,除了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以外,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然而现实是,全班几十个孩子,别说小学老师,就算是幼儿园老师都会有崩溃的时候,我国的教师准入门槛也不是特别高。就算学校里没有这种问题,以后进入社会了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见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与引导多么的重要,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材施教”有很多家长的责任。在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认为是智力有问题的时候,他的母亲通过观察,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是这位称职的母亲为世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儿童心理学里提到,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我想这也是学校发戒尺的原因吧。但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我同意惩罚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且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孩子是一直在探寻父母的边界在哪里的。(其实每个人都是这种处事方式,不停地在探寻边界在哪里。)你必须明确的给孩子画一个界限,就是因为没有边界,才养成了现在诸多的小皇帝。但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下思路?为什么要以打骂或者老师们常用的罚抄作业的形式呢?大人总是爱说:“你听话妈妈给你看动画片”或者“你不按时完成作业就不给你买好吃的。”这样的引导方式从意识上就已经告诉孩子动画片是好的,好吃的是好的,写作业是不好的。其实不论惩罚还是奖励,都别忘了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惩罚和奖励只是引导的途径、方法。我们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在引领的过程中往往忘了惩罚的目的,总是和最终的目的南辕北辙。这让我想起崔璀写过她的孩子本来特别喜欢上森林课,因为一次亲自互动中,被姥姥不停地纠正“不是这样是那样做”后,再也不喜欢去上森林课了。兴趣才是学习的源动力。而教书育人的学校,竟然妄图用戒尺来引导孩子学习,为了惩罚而惩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期待社会制度更加完善。在美国,邻居看到刮痧的印记是要报警的。全国的反暴力意识很强。最重要的是——制度健全。即便这样,美国的暴力现象也仍然存在。而在我国,父母打骂或者老师打骂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这一观念还比较顽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总是扭曲了对“严”的理解。打骂成了“严”的代名词。人们只记住了“棍棒之下,出孝子”,却忘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应该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温和而坚定的拒绝叫“严”,打骂叫暴力。但我国社会上还是普遍认为打骂孩子不是多大的事,国民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够普及和完善。我国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来明文规定和约束打骂孩子的行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每一个父母,我们不可能为了缩短这个漫长的过程而用自己的孩子作为筹码去和孩子所在的学校进行对抗。当然,不是说为了一己之私而混淆黑白,改变肯定会有损失,但我们应该思考能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世界未来主宰者的引路人,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抵制暴力的过程中,一定别忘了,没有一个原因可以导致孩子“挨打”,我们首先还是应该认定施暴者的不好,再讨论如何让孩子不受伤害。愿每一个孩子都被因材施教,愿每一个孩子都被健康引领,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让孩子远离暴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xl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