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52 微课比赛复盘——课程模型对于比赛的价值
AACTP全国微课大赛华南区比赛刚刚落下帷幕,我想对于没有晋级到全国总决赛做个复盘,复盘的角度很多,今天我只来谈谈无法晋级更高比赛的主要问题,我想就是知识模型。
复盘也将从GRAI模型进行。
G(Goal)目标回顾:回顾当初的最终目标/预期
当然没有成功晋级主要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晋级的想法与决心。
2022年9月报名参加第八届AACTP全国微课大赛,目标是想学习制作微课的技术,没有定位参加比赛晋级。
核心阶段分三段:学习阶段,小区赛10.25,中区赛11.12三个阶段,核心阶段目标主要在学习阶段,达成目标并拿回学费;小区赛目标体验比赛的现场感,中区赛目标检验磨课准备的成果。199元微课营培训费,128元磨课促动师营。
R(Result)结果比对:
本来只想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参赛的计划,出乎意外小区赛以第四名成功晋级华南中区比赛。中区赛发挥竭尽全力,不出意外没能晋级。
对AACTP微课大赛的角色设置有了深入的了解,参赛选手、磨课促动师、点评师,分别都有训练营,
亮点:完成了参赛选手微课制作的学习与实战,并且也参加完成了磨课促动师的培训与实践。成功晋级小区赛收到评委对课题方向的点赞;中区赛得到点评导师的肯定。
不足:水平的确不足。比赛没有感觉与经验,从课程模型中之初设计不足,小区、中区赛对于更新优化请导师拖延症严重,比赛前的实践不足。
A(Analysis)分析原因: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回顾关键事件,已经尽全力跟上学习比赛的步伐,最少都没有缺勤缺课,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深度不足,课题模型没想到至始至终不好随便改变,只能微调。
小区赛印象深刻,赛场上与观众互动也收到点评导师的认可;中区赛心里特别痛点:点评导师艾伦点评犀利,指出了设计课程逻辑上和操作上的不足,让我无地自容。
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比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参赛胜出内驱力不足,课程结构模型意识缺乏。
形成差距的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参赛选手势力强悍。
I(Insight)规律总结:找到更接近本质的规律,以及总结出方法论
明年继续参赛,用一年的时间对课程模型做深入的学习和准备多几个微课课题,这一年的时间寻求多些导师反馈指点,希望明年能够中区胜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
本次经验就是,参与本身就是最好的增长经验的途径,本次多次的磨课对我制作微课的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可以参照磨课促动的提纲来对自己设计的微课多次的自评与打磨。
比赛经验,更多的参与比赛,一次比赛学习成长收获巨大。更多的去听其他优秀讲师的微课、工作坊,从中学习与成长,本次大赛让我对比赛选手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应该说是大开眼界。
那什么是模型呢?
模型是一种关于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标准样式,它是对现实或经验的概括化、抽象化、简约化的描述,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模型即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一)参赛训练营——“先上猪排”结构模型
我们参赛之初参加微课训练营,学习课程结构就是“先上猪排”,当时没觉得课程结构有那么重要哦。准备课件PPT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咖啡工作坊那晚勉强完成提交。
(二)磨课点评——磨“编导演”点评模型
磨课点评阶段,没想到当初对付提交的课件被磨到碎骨,磨到想要弃赛,磨到怀疑人生。
木木点评师给我了很多课程修改建议,但是因为我当初课程结构模型考虑欠妥,一再修改也未能在后续的比赛中不容易再得到实质性的修改,所以一定要重视课程模型的设计。
(三)自我呈现——模型应用局限型
在中区比赛中艾伦点评导师提出课程的逻辑和执行欠妥,我印象深刻,很后悔当初课程模型定位不足,我想在未来的演讲实践或比赛中更加重视课程结构模型基础的搭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