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情操论∣一起来了解“同情”和“美德”的深层含义吧

道德情操论∣一起来了解“同情”和“美德”的深层含义吧

作者: 缤纷多彩 | 来源:发表于2024-08-21 12:41 被阅读0次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的传世经典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国富论》)。

    他的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先后对《道德情操论》进行了6次修改。

    2024年,我决定精读这本经典作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慢慢啃下这块硬骨头。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二卷: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三卷: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此处学习并了解:第一卷(共三篇)的第一篇——论合宜感。

    以下为个人整理的部分观点及学习延伸。

    01 论同情

    1、同情(或是怜悯),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每个人的天性中都会存在。

    2、在某些场合,同情似乎只来自对别人一定情绪的观察。一张笑脸令人赏心悦目;悲苦的面容则总是令人伤感。

    3、一般的恸哭除了受难者的极度痛苦之外并没有表示什么,它在我们身上引起的与其说是真正的同情,毋宁说是探究对方处境的好奇心以及对他表示同情的某种意向。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你怎么啦?

    4、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5、缺乏思虑和远见就是婴孩免除恐惧和担心的一副良药。但是成人心中的巨大痛苦,一旦滋长起来却是理性和哲理所无法克制的。

    6、我们同情死者,我们想,自己确实不能对那些遭受如此可怕灾难的人过多地表示同情。但当他们处在被人遗忘的危险之中时,我们的同情溢美之词似乎就倍增了;通过我们加在死者记忆中的虚荣感,为了自己的悲切,我们尽力人为地保持自己有关他们不幸的忧郁回忆。我们的同情不会给死者以安慰,似乎更加重了死者的不幸。

    学习延伸:

    联想到茨威格在《心灵的焦灼》中对“同情”的描述:“同情有两种。一种同情偏向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抽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原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颇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殃及自己的心灵。

    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是该好好正视“同情”的真正含义了。

    首先,你得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你能付出多少情感和代价。

    其次,你得稳住自己的心。掌握好同情的节奏,不能滥用同情心,否则比麻木不仁危害更甚。

    最后,你得学会体面退场。不要过多介入别人的因。同情就跟吗啡一样,只在开始用药时是灵药,是帮助,如果不会掌握分寸,剂量不当,不及时停药,就会变成凶险的毒药。

    我们的社会对死亡这个话题忌讳莫深,大家普遍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

    在亲友及熟悉的人去世时,我们总有一种难以明说的情感和悲痛。对死者亲属最大的同情就是感同身受地陪他们一起哀悼,给予各种安慰,并劝说其节哀顺变。

    我们为了自己的悲切,为了给死者亲属予以安慰,不知不觉加大了记忆中的虚荣感,赋予死者加倍的溢美之词和遗憾的描述,这些都可以从各种大大小小的追悼会、追悼词等场景里体现出来。

    而这些,除了给生者带来一些虚无缥缈的虚荣和慰藉以外,对死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夸大并加重了死者的不幸。

    02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1、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软弱和需要别人帮助时,看到别人也有这种感觉,就会高兴,因为他由此而确信会得到那种帮助;反之,他就不高兴,因为他由此而认定别人会反对自己。他把同伴们的感情同自己的感情一致看成是最大的赞赏。

    2、同伴的欢乐使我们高兴,他们的沉默也的确使我们失望。

    3、不管怎样,同情既增加快乐也减轻痛苦。它通过提供另一种使人满足的源泉来增加快乐,同时通过暗示当时几乎是唯一可接受的合意感情来减轻痛苦。

    4、由于他的同情,不幸者似乎解除了自己的一部分痛苦,说他同不幸者一起分担了痛苦也并非不合适。通过诉说自己的不幸,不幸者在某种程度上重新想到了自己的痛苦。他们在回忆中又想起了使自己苦恼的那些情况。因而眼泪比从前流得更快,又沉浸在种种痛苦之中。但是,他们也由此得到安慰,因为他们从对方同情中得到的乐趣更能弥补剧烈的悲痛,这种痛苦是不幸者为了激起同情而重新提起和想到的。相反,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是对他们的灾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5、我们对朋友不同情自己的怨恨比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激之情更为恼火。

    6、爱和快乐这两种令人愉快的激情不需要任何附加的乐趣就能满足和激励人心。悲伤和怨恨这两种令人苦恼和痛心的情绪则强烈地需要用同情来平息和安慰。

    学习延伸:

    人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复杂微妙,心思的改变瞬息万变。

    我们对朋友不同情自己的怨恨比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激之情更为恼火。我们把同伴们的感情同自己的感情一致看成是最大的赞赏。

    我们和他人的情感在同一频率上时,大家都很愉快。但情感天平总有失衡的时候,这时,我们的心情就会跌宕起伏。

    03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1、赞同别人的意见就是采纳它们,采纳它们就是赞同它们。

    2、一个人的各种官能是用来判断他人相同官能的尺度。我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方法来判断它们。

    学习延伸:

    我们心里都藏有一把无形的尺子,用来衡量别人的感情是否和我们一致。相近则亲,相远则疏。

    联想到我们的朋友圈,我们的亲戚邻居关系,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口舌之争、是非对错与情感纠葛,都生动地体现了人作为最高级动物的主观思想与情感。

    04 续前章

    1、当一个人的情感不仅同我们的感情一致,而且在引导我们的情感时还注意到我们所忽略的许多事情,并加以调整了自己的感情时,我们就不仅会表示赞同,而且会对其不寻常和出乎意料的敏锐和悟性感到惊讶和奇怪,他由此似乎应该得到高度的钦佩和称赞。这种为惊讶和奇怪所加深的赞许,构成了宜于称做钦佩的情感,对这种情感来说,称赞是其自然的表达方式。

    2、那些科学和鉴赏方面的泰斗——他们引导着我们的感情,他们广博和卓越的才能使我们惊讶得瞠目结舌,只是他们才激起我们的钦佩,看来应该得到我们的称赞;我们对所谓明智睿见的赞扬,很大一部分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3、我们认为别人的判断富有才能不是因为其他理由,而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的判断跟它是一致的。

    4、我们不能再互相容忍。你对我的狂热和激情会感到讨厌,我对你的冷漠寡情也会发怒。

    5、不管当事人的心情如何被人扰乱,某个朋友的陪伴会使他恢复几分安宁和镇静。一同他见面,我们的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和安静下来。

    6、不管什么时候,如果心情不不幸失去控制的话,那么交际和谈话是恢复平静的最有效的药物;同样也是宁静、愉快心情最好的保护剂,宁静的心情对自足和享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学习延伸:

    你赞许什么事情,你钦佩什么人,都真实地反映了你的主观思想和感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这些表现,我们可以判断找出跟自己的思想情感相一致的人。

    05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1、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的美德,确立了公正、谦让和宽容仁慈的美德。

    2、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则确立了崇高、庄重、令人尊敬的美德,包含自我克制、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种激情,它们使我们出乎本性的一切活动服从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和我们的行为所需的规矩。

    3、我们从那些在自己的处境中尽力做到心境平静和自制——这构成了一切激情的尊严并使自己的激情降低到别人能够体谅的程度——的人的行为中,可以感到多么高尚的礼貌和情理啊。

    4、我们厌恶那喧扰不已的悲痛——它缺乏细腻之情,用叹息、眼泪和讨厌的恸哭来要求我们给予同情。但是,我们对有节制的悲哀、那种无声而恢弘的悲痛表示敬意,这种悲痛只是在红肿的眼睛、颤抖的嘴唇和脸颊以及隐约的但是感人的全部行为的冷漠中才能发现。它使我们同样地沉默。

    5、当我们决定对某一行为进行责备或称赞的程度时,经常会运用两个不同的标准。第一是关于完全合宜和尽善尽美的概念。第二是关于同这种尽善尽美接近的程度或相距多远的概念,这是大部分人的行为通常达到的标准。

    学习延伸:

    一种美德是发自内心的舒展,个人品格的对外展示。一种美德是对内心情感的克制,个人品格的对内要求。这两种美德都各有着不同的感人色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情操论∣一起来了解“同情”和“美德”的深层含义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egb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