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可以说很悲痛,久久不能停息的余痛,绞缠着心。
我甚至怪罪过作者,为什么这么残忍,把一个人的一生编织得流离破碎。仅仅是因为年少的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放荡纵乐,就让一个人最终失去所有至亲,孤身一人终老吗?我不明白这样的“活着”有什么意义。亲人一次次的离世,我一个旁观者都不禁泪流满面,我也不知道福贵是如何隐忍着,独自包扎伤口,继续前行。
我觉得这样的人生真的很没意思,因为那种痛是伴随一生的,可能就在你某个孤独的夜里,吞噬着你的灵魂。我很难想象福贵如何坚强乐观的活下来,我甚至在想他为什么不随亲人归去,这样世间的苦也就不必再全压在他一人身上了。因为在我看来,死,比活在世上独自承担思念的苦,来得更轻松,也可能更快活。
我是后来才在前言中读懂了作者,我当时还把那几段话摘抄了下来。
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句话,其实我并不赞成。人活着,怎样的活着,人的这一生都在解答着。如果说只为活着而活着,那么这世上,大概有不少的人活得如行尸走肉。不为亲情活着,不为理想活着,不为琐事烦恼活着,这样的活着有什么意义。如果说福贵也同样只为活着而活着,亲人的离去,都尚且动摇不到他本身为活着而活着的执念,那这样的人生只能说虚设了。他只是在执行着命令一般的使命。如果不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那些为情所困,甚至殉情的文人骚客,他们史诗般的爱情,绚烂而短促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那为何直至今日,人们还在怀悼着他们如火的青春呢?
后来,我又读到了一段话,他说“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仅仅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这句话让我思索了很久,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我的价值观渐渐与作者的靠近,甚至重合。上一句话,无论如何我是不赞成的,一个人从世间走过,不论如何匆忙,始终很难做到片叶不沾身,不为情所困。如果说第一句话是说活着的意义,第二句,我想就是活着的态度。
我想了很久,福贵,到底说是生活者,还是幸存者。思索过后,我觉得他具有两重身份,兼具。
说他是幸存者,我想这是从外人的角度。一开始我在想或许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幸存者。因为种种灾难都发生在他的身上,上天像是跟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先是因为好赌,家里输得一贫如洗,可以说是富家子弟,瞬间变成连农民都不如的穷债人。后来女儿的残疾,妻子的的病,儿子的逝世,战友的逝世,其中曲折坎坷的经历,最终残酷的现实,真的让人痛心流泪。如此重压下,他却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所以他是幸存者。一个被生活打的灰头灰脸的幸存者。当然这个“幸”还要打上双引号,因为这对他而言,在我们外人看来,他的幸存可能就是最大的不幸。
然而,再细细品味故事的最后,洞察福贵的内心,我才发现,他在慢慢体会这不幸中的幸,所以我说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一个生活者。我记得故事的最后,他去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牛,拉回家耕地去了。这个段落的情节,也出现在我当时作业的文段阅读题里,尽管看了很多次,我也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买下这头老牛,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宰牛的人,围观的人,都说福贵傻,买啥不好,买一头将死的老牛。但是后来我才知道,那也是一个幸存者,一个和他福贵一样经历了众多磨难,却仍拼命想要活下去的幸存者,那待宰前的眼泪是它最后的祈求。
老牛的眼泪和福贵的眼泪一样,饱含着生活的态度,那是作为一个生活者应有的态度。
文中有一段描写让我记忆深刻,“他往下看了看那干瘪的裤裆,笑着说'不如从前了’。”他老了,所以变得坦荡了,他细细嚼味着生活的种种,酸,甜,苦,辣,他在用剩下的时光,和他的老牛一起回味着不幸中的幸----那是磨难过后老天打赏他们的最后一份厚礼。他不傻,他知道自己内心是谁。他在努力的做为一个生活者活着。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是结尾,我想这就是一种安详,宁静的告别仪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往返,细细品味着田间与人生最后的乐趣,只等土地平静召唤。
我想这就是活着,这就是福贵最后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