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行军篇,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要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意思是说,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实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也无法用他们去作战。
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一条重要的治军谋略,含括三层意思:
一是,将帅必须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样才能使“士卒亲附”;
二是,严明军纪要与宽仁厚爱相结合,赏罚并行,文武相济,才是治军的长久之计;
三是,一支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军队,是靠平时严格训练出来的。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吴起善于带兵,他懂得要管好军队,先要“令之以文”,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
他担任将领时,衣着和饮食全部与士卒最下层的一样。晚上睡觉也不加铺盖,行军时不骑马乘车,粮食自己背,武器自己扛。
士兵中有皮肤溃烂的,他会毫不犹豫趴下来为他吮吸脓汁。战士们很感动,作战时人人争先立功,常打胜仗。正所谓,“以素行教民,则民服。”
当然,令之以文,并不是一味地溺爱士卒、不加指责,除了爱护外,还要用纪律约束士卒,要齐之以武,赏罚分明。
春秋战国时期,齐将司马禳苴,曾用杀一儆百的方法严肃军纪。司马禳苴原是一个下级军士,因精通兵法,被齐王任命为大司马率兵出征。出征前,司马禳苴与监军庄贾约定,次日中午在军营相会。但庄贾自恃受宠于齐王,根本不把司马禳苴的话当回事;在朋友饯行的宴席上迟迟不走,结果误了约定时间。
司马禳苴问明情由后,按照军法当众处斩。众将士大为震恐,知道新上任的将军令出必行,从此军纪大整,增强了战斗力。司马禳苴对违反军纪者严惩不贷,可对广大士兵关怀备至。
平时他巡视兵营,检查营房、锅灶、饮食等,抚慰伤员。训练时,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将士爱戴。后来他率军出征,连病号都要求上阵,以致他的军队成了常胜之师。这正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谋略的典型运用。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应用在生活中,也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清朝时期,常州有位马学士,为人正直。马学士有个门生姓黄,其妻张氏,三十多岁了,还未生育。封建社会里,生儿育女是件大事,但黄生畏妻如虎,不敢纳妾,马学士得知后,就赠送给黄生一个侍妾。张氏因此对马学士恨之入骨,时时思想报复。
几年后,马学士的妻子死了,想再娶一个太太。张氏认为时机已到,不惜重金买通媒婆,给马学士介绍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凶辣女子。马学士成竹在胸,欣然同意。张氏亲自到该女子处,悉心教导她一番驭夫之术,准备看热闹。
新婚之夜,马学士让众妾及女仆拜见主妇,新夫人突然把眼一瞪,拿出一根五色棒,破口大骂:“堂堂学士,养如此多的妾仆,成何体统?”说罢,举棒向众妾打去,谁知,众妾不但不避,还一拥而上,夺过新夫人手中五色棒,把她打得抱头鼠窜,嚎啕大哭起来。
众妾和女仆哈哈大笑,新夫人却连哭带骂,扬言不愿活了。岂料,话音未落,一女仆从门缝中塞进一把刀和一根绳子;此时,众妾拿起木鱼狂敲不止,口中念念有词,祝愿新夫人早登仙界。
新夫人黔驴技穷,只好向马学士下跪求饶,表示愿意痛改前非,与众妾和睦相处。
马学士乘势扶起新夫人,又让众妾、女仆重新拜见主妇,然后把田契账簿交给新夫人,让她主持家政。一家人竟过得和和气气,欢欢乐乐。
这正是马学士恩威并施伏悍妇,同样也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策略生活应用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