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认知看来,我是一个不善于,但乐于学习的人。
最近突然意识到由乐于学习变‘随便’,即学习变得不再是刚需。从进步青年这个角度,明显感受到整个状态不如从前。这个困扰一直在。从价值观思考这个角度,一段时间内的“懵逼”是必经之路。反正人在明知错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找到各种理由自洽。这种自洽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
想做和做到差异尝试分析找找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起正面或负面作用。这里提示一下,学习指的是广义的,可以是技能、知识、认知等等。
敢问什么推动学习
1、恐惧
刚刚高考完,高考虽然不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但无疑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社会、学校、父母都在共同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大多也足够,应该是过度努力学习。背后支撑所有参与者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们常说,“高考是当今底层改变最好机会”、“高考失利就完了,意味着没有好大学、好工作、好机会”。先不说其对错,其实思维底层是恐惧,恐惧高考失利以后会发生的一切想象。
18年会计初级报考人数高达403万人,17年中级报考人数为113万。这些人中都是有上进的一群人,对自己有要求的一群人。但推动其边上班、边学习,意味着放弃玩乐、放弃追剧的本质原因细想起来也是恐惧。 在财会行业缺少相应的资格证书对于大多数人是难以想象以后会有好的前途的。他们恐惧没有前途的未来。
题外话,为什么公务员是普通群众最好的归宿,即使有些基层公务员收入并不高,劳动强度也不算小。但是未来基本是可以不变的安稳生活下去。没有失业、没有对未来的恐惧让大家对公务员考试趋之若鹜。
那为什么同时又有少数人从体制内出来?原因同样是恐惧。普通人恐惧未来变数太多,难以承受。 少数人恐惧未来一成不变,难以接受。
直视恐惧,探索边界。
2、满足感
另外一群人,他们学习是不要任何理由的。不管是木匠、跳水、画画、摇滚、极限运动、广场舞、甚至类似于高考这样的考试,总会存在少数人,他们就是喜欢学,不厌其烦的做。并从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不同于消费、购物、娱乐得到的即使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持久的、充实的、可触碰的。就像婴儿吃饱奶后的满足。毫无疑问,这些少数人很幸运,找到让自己持续投入的事物。
乔布斯为产品可以无数次逼疯工作人员,一直修改,根本停不下来。号称改变世界的他不会为了无数次修改而厌倦,反而一点点产品上的优化会提供持续的满足感。
一段话,关于褚时健。
褚时健与王石王石感慨地说:我得知他保外就医后,就专程到云南山区探访他。他居然承包了2400亩山地种橙子,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你想像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着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我谈论橙子6年后挂果是什么情景。所以王石说:人生最大的震憾在哀劳山上!是穿着破圆领衫,戴着大墨镜,戴着草帽,兴致勃勃的谈论6年后橙子挂果的75岁褚时健。6年后,他已经是81岁的高龄。
寻找愿意持续投入的事情,什么时候都不晚。
3、打碎自我
智能手机,大家可以发现小孩,那怕是婴儿自己都可以快速独立学会使用。那是因为小孩还没有构建成一个固定的自我,根本不用打碎,直接新建。随着年纪增大,自我构建完毕,这个就麻烦了。
学习易,终身学习难。学习就是不断确定已知和确定未知。知识需要不断更正。学习必然要求会打碎以前的自我,然后再碎片上重建。不断重复。然而人性的缺点决定,人们总是看到自己已经认可的,视而不见自己不认可的部分,不断找理论支撑自己已经认可的,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公元前300年的故事,今天依然上演。全世界都在变,不变的是人性。
打碎自我,原地重建。
那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稻盛和夫直接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磨练灵魂,灵魂磨练于日常工作中。” 坦言暂时无法理解其深刻涵义。
我们活着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走向终点---死亡,那么意义一定在生与死之间的过程之中。寻找意义的路上,终身学习一定不可或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