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绘本《爱心树》。这是美国著名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
应该说每次给孩子讲解的时候我的心情都比较沉重。而孩子因为比较小,更喜欢我给她介绍里面的插画,并在插画中观察细节。例如寻找孩子爬树时的手和脚、荡秋千时的脚丫、吃苹果时掉落的苹果核、和大树藏猫猫时大树枝条的方向,与大树相互拥抱,长大后多出的脚丫等。
她不明白这本绘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却从细节中得到快乐,对于两周半的孩子来说,我想这足够了。
若要细细探讨这本绘本,《爱心树》它主要用简洁的文字和黑白的线条讲述了一棵树和一个男孩儿的故事。
1、年幼的孩子来树下,大树陪他游戏,“大树很快乐”。
2、孩子长大成人了,说要换钱,大树付出它所有的苹果,“大树很快乐”。
3、孩子人到中年了,说要建房子,大树付出它所有的枝条,“大树很快乐”。
4、孩子逐渐老去,说要造船驶向远方,大树付出它粗壮的树干,“大树很快乐”。
5、垂暮之年,孩子再次来到树下,说想找个地方休息,大树付出最后的老树墩,“大树很快乐”。
故事围绕着孩子人生的五种需要和大树的五次付出而展开叙述,“孩子需要—大树付出—大树很快乐”多次出现,勾勒出层次分明的故事架构。
有人说这是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大树以其丰硕的苹果、茂密的枝叶和粗壮的树干满足了男孩童年游戏的快乐,之后又将所有这一切给予男孩来满足他成年生活的欲求,最后还以一个老树墩的身躯承载着男孩老年的疲惫。大树因给予而快乐。
也有人从自然与人类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绘本,认为人类就是那个贪婪的孩子,为了自己的贪欲,在自然面前予取予求,然而自然并不总是有求必应,无休无止的索取过后,我们必将面对无处可去的尴尬和凄凉。
西方很多读者在这棵树上又读出了宗教的象征意义:大树是基督的化身,他承受所有的苦难,宽容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人类。
而我越读越觉得这颗大树就是“父母”的化身。只要孩子快乐,甘愿付出一切。
我觉得这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可是也是一种病态的。父母对孩子付出了一切,然而孩子只懂索取,不懂感恩,更不懂责任。这是不是也可以归到父母教育的问题呢?不知道作者在创作这本《爱心树》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与怎样的想法呢。
人们都说绘本是从0岁到100岁每个阶段人群都爱阅读的书籍,而每个人读出的含义都不一样。这也是绘本的魅力与神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