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与植物人的区别:
脑死和植物人不一样 脑死和植物人(这两个概念)常常被弄错,(其实不一样)。植物人自己会呼吸。虽没有意识,但能感觉到痛,对各种刺激均表现出正常人一样的反应。如果把食物用管子输送到胃里,也能很好地消化。相反,脑死状态的人对这类刺激没有反应,脑死者自己不会呼吸,所以要戴人工呼吸机。如果将其拆下,数分钟后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这是因为)心脏是将血液中的氧作为能量来支配其跳动的,所以,如果呼吸停止了,能量的补给就中断了。
以上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
一场意外,轻易地让一个家庭陷入无尽的恐慌;一个错觉,让一对夫妇对曾经养育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不知是精神的错乱还是反照的回光,在死亡与生命里,他们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故事里,和昌与熏子6岁女儿意外溺水抢救无效,本想在女儿小学面试后便离婚的两人,一起向女儿做最后告别时,同时发觉到握住的小手的颤动。在那生与死的路口处,犹如一个错觉,却又无比真实,或者说,那只是夫妇二人愿意相信的真实。经过一番复杂的情感斗争后,两人拒绝承认医生的脑死诊断。事实原本再确凿无误,女儿的情况与脑死十分接近,但两人因为那个彷如错觉的颤动紧紧抓住了最后的希望,把行将判死的女儿从死亡的深渊里拖拽回来。
依旧在家里摆放的玩具飞机,陪伴女儿长大的浣熊娃娃,还有画着卡通图案的张贴海报,对于母亲熏子来说,这些东西的意义可能早已超越了它们存在本身。
母亲熏子将女儿接回家后仍像往常一样照顾她。天冷了,她给瑞穗买当季的毛衣;该上学了,她请学校的老师来给她上课;宁静的下午,她便推着轮椅,带着女儿去公园散步......一切仿佛都是该有的样子,做了这些事之后带给熏子的满足与快乐更使她坚信曾经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在丈夫公司一名研究人员的帮助下,她甚至使女儿在电信号的刺激之下做出挥手、微笑的动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母亲熏子无疑做出了最满意的选择。先不管她这么做有没有意义,可是,她这么做,真的对吗?哪怕过了这么久,依旧一厢情愿地认为女儿还活着,真的对吗?
直到一位朗读老师来家里为女儿瑞穗朗读故事,渐渐地,她开始动摇了,那个小狐狸和公主的悲伤童话让她对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产生了怀疑。于是,带着彷徨与失措,母亲假扮了朗读老师新章房子的身份,结识了一对正在众筹的夫妇。那对夫妇的儿子心脏因为先天的缺陷,急需要做移植手术,然而还未等到那一天,男孩的生命便离去了。夫妇两人悲痛过后,最终决定把儿子的器官捐献出来。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那对夫妇只是做出了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熏子认为自己也是一样。她由此明白,生与死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她遵从的从来只是自己的内心。
看到结尾,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在最后,熏子接受了现实,理由是一个安静的凌晨,她坚信自己看到了女儿从轮椅上站起来,和她说了一声谢谢你。
谢谢你,妈妈,我要走了。几年来始终是你在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给我穿衣,喂我吃饭,带我逛公园,甚至让我学会了微笑,和人打招呼。我很感激,却无法表达。
谢谢你,妈妈,我要走了。几年来你对我说的每句话我都听得见,我好想和你说我能听见,但我又不能。
谢谢你,妈妈,我要走了。告诉你一个秘密哦,人死之后是有灵魂的,灵魂因为对人世的眷恋会停留在最爱自己的人周围,而之后,则会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听说很美,据说那是一个叫做天堂的地方。
瑞穗最终被定为脑死,她的心脏让一个叫做宗吾的男孩得以延续生命。美丽的女孩不再沉睡,她以另一种方式在世界上活了下去。我相信在生命的世界里存在着一个平行时空,一个生命消逝之际,它会在某个地方以另一个身份延续。
宗吾轻轻把手放在胸前,他觉得玫瑰的香气或许是心脏原本的主人带来的。
然而他深信,那个带给他宝贵生命的孩子,一定曾经生活在深深的爱和玫瑰香气中,一定很幸福。
读完书之后,我先前的疑惑豁然开朗。作为一个母亲,她有权利帮女儿作出决定。西方科学的观点与种种数据宣告了死亡,然而,母性的本能告诉熏子她不能接受女儿这样生命的陨落。如果说让时间重来一次,她依旧会不会改变当初的抉择。
对于生命,究竟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好?还是顺意内心情感的极度不舍的好?当然故事里没有任何一方取胜,站在生死的思量和法律与伦理的冲击中,人只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心境,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理性与逻辑也没关系。社会本没有逻辑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有了逻辑与理性,一套套的,使得每个生在其中的人套上了模版,按照普众的要求走入了社会。但是即便这样,总有那么些时候,人的行为会脱离这样的理性与逻辑,即便反对唾骂之声不绝如缕,心存爱与感恩的人见了,也觉得甚是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