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历史课我们学习了隋炀帝杨广,而在历史上对隋炀帝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隋炀帝是荒淫无道的暴君,理由就是他大费人力,让天下大乱,而且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生活都比较奢侈,比如说他下扬州的时候,造了巨大的一艘船,上面挂上各种华贵的装饰,用几千船夫为他拉船,而且都是美女。在路上还跟有很多骑兵,种上柳树,这一系列行为大费力 。而有的人则认为他有雄心壮志,也干成了一番工业。那么隋炀帝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一个成功的皇帝,还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呢?在隋末起义的瓦岗军在讨伐时候 ,评价杨广的所作所为罪恶无穷,他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杨广出生在今西安,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次子,他的身份可以说是相当的显赫了。那么我们可以猜想他的生活是锦衣玉食,而且极其奢华,极其享受。正像其他的很多贵族的纨绔子弟一样,春花风月。但是福祸相依,虽然说杨广的身份很显赫,但是北周武帝却非常怀疑杨坚,因为杨坚在朝堂上的权利和势力都很大,给北周武帝带来了威胁。所以本周五弟也一直想杀死他,并且灭了他家。所以这也导致杨坚不敢做任何大事,也不敢随意享用家里的财产。所以杨广自然也没有享受。而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杨广也早早地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也比较明白这些事情。
不过时来运转 ,杨坚通过种种方法接受了北周皇帝的禅让,成功的坐上了王位,改为隋朝。而杨广此时也晋升为晋王,隋文帝(杨坚)选了两个人去教导他,这两个人都非常的有才,他也非常的好学,饱读儒学经典 。后来杨广又聪明,又漂亮,而且还有事实证明他在他的下人非常和善和平等,有一次他们去一个地方,天上下起了雨,他的侍从赶紧去给他找蓑衣,可是他却说大家都淋着雨呢,我自己怎么能穿雨衣呢。由此可见 他对他的下人也非常和善和平等。而后来他又改任雍州牧,逐渐开始参与朝政,而在此时他让隋文帝大大的赏识了他。有一次,杨坚突然来看杨广,进到他的住宅里一看,乐器的弦都断了,也落了灰,好像很久没有人来过的样子。所以这证明他不爱声姬,杨坚非常的赞赏。
那么此时我们可以看出杨广是个怎样的人呢?如果是正面的话,那么杨广是一个好学且有贤明,并且不爱玩乐的人。如果从反面,也就是他在演戏给他爹看。但是本来隋文帝就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杨广基本不可能在他的眼底下做妖,所以,更多的可能性是杨广是一个好学且贤明的人,但是为什么后来,他却那么奢华,让人评价的那么残暴呢?继续看他的故事 。
后来经过了数年的准备,大隋王朝准备攻打陈朝,而杨广被任命为行军元帅,在开皇九年正月初一,仅用了十几天就攻破了健康。那么当平陈后,大隋遭到了什么问题呢?这就跟原来一样,当天下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之后,虽然说天下统一了,但是,想要让江南的老百姓服从大隋朝 可不是只攻下一个首都健康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治理。而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南边和北边的法律以及各种文化已经大不相同,包括风俗,民俗以及经济也各不相同,那么该怎么治理呢?杨坚采用的方法就是强制把北方的法令推到江南,但是这样反而遭到了江南人的强烈不满,中国南边上上下下全部都是起义的人,刚开始杨坚把杨广的弟弟派到了江南治理,但是并没有起到效果。而杨坚没有办法,于是把杨广派到了江南。那么现在杨广应该如何应对反叛的这些人呢?其实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用武力征服,但是其实这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哪怕一时有效,还会有更多的人起义。重要的是缓和长期南北的隔阂,要从文化上真正走进江南。这也就是第二种方法,于是杨广做了这几项具体的措施,第一是学说吴语,第二是有江南的妻子,第三则是亲近江南学子,第四就是尹陈朝旧官以师友处之 。而此时南朝的佛教也非常兴盛,于是杨广也剃度加入了佛门。就这样经过杨广的努力,整整十年,江南终于稳定下来。
但是此时杨广已经32岁了 ,而他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也许他的大哥马上就要继位了,那么今后的路该怎么办?杨广是一个拥有雄心大志的人,他也想要做皇帝为大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并不想仅仅在江南当一个官儿。而且杨广在江南经营了十年,江南的人都非常拥护杨广,他的权利和势力也非常的大。如果现在杨广起义,那么就可以分裂成新的南北朝,所以他的大哥杨勇也不会一直留着他,哪怕不杀死也是要剥夺他的权利的。除了这些路径 他还可以回到首都,做一个富贵王爷,毕竟他的家财也非常的多。但是很明显,杨广并不是那样的人。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决定开始争抢皇位。
杨广的第一步就是从母亲下手,本来杨勇的性格就比较直接,并不是他的母亲的喜欢,而相对来说,杨广则更受喜欢。而他们的母亲独孤伽罗非常讨厌姬妾,于是他就告诉他的母亲杨勇有很多姬妾,并且告诉他的母亲杨勇要杀死他,而这个理由非常合理,于是独孤伽罗也开始讨厌杨勇,站在了杨广这边。 第二件事情就是告诉父亲杨勇非常奢侈,因为他们的父亲隋文帝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所以这就更让隋文不满。而后来,杨广争权成功,并且最后让杨勇死在了他的手下。
那么登上皇位后,杨广是否就高枕无忧了呢?并不是的 ,第一是因为内部还有人拥护杨勇,所以他无法对这种势力放手不管。第二是因为虽然有很多国家都服从了大隋,但是这些国家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随时都有可能脱离他的控制。那么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有一个长远的办法 就是打破贵族的垄断,创立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做官,这也就可以挤兑那些拥护杨勇的权臣,那么这些人就自然不会拥护杨勇。但是杨广实际的做法则非常残忍,他直接杀掉了某些非常拥护杨勇的人,直接杀鸡儆猴。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杨广选择在原先的都城之外再建一个都城,为什么是这样的解决办法呢?这样有什么用呢?首先大隋朝现在的都城处在一个盆地里,非常不方便 旁边有山。第二就是贸易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因为当时的江南经济很发达,可是都城在这个地方 根本没有办法让贸易连接起来,也很难运输到都成,在打仗年代 这个地方是个很好的躲避和打仗之所,但是在和平年代这很不合适 。于是,杨广又找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洛阳,洛阳的交通很方便,可以通往四面八方。而且洛阳有黄河和嵩山这两道天险,也可以守护。所以在隋炀帝即为四个月之后就下令迁都,而且隋炀帝说要节俭迁都 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吃饱。但是实际上这个工程建的非常繁华,仅仅用了十个月,就建了一个规模极其宏大的都城。那么这些可以说明什么呢? 第一就是效率高,就算是到现在 也不一定十个月就能见出这么豪华的一座城。所以可见负责的组织和规划能力极强。第二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可见民力极多,而且很有可能是虐待,累死了几万人。第三就是实际上这个做工程和诏书截然不同。根本没有按那上面的一点点做。
但是光有了都城不行,还要路,不然交通和贸易也不方便。那么他到底是选择修路还是修河呢?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最后隋炀帝选择的是修运河。他之所以选择运河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如果单人员来往,那么一般的道路就可以,但是论物资分类以及物资的运送,还是运河的效率比较高。第二点则是因为中国西高东低的趋势,不能光从中国的西边运到中国的东边,南北也需要运输,所以要人为开通南北的运河 。
于是在营建东都仅仅四天后 ,隋炀帝就下令开始挖运河。那么他的这个做法是否有问题呢?这么着急的后果又是什么呢?由于大运河也需要很多民工。但是营建东都把男工都抓走了,所以这一次民工有男有女。
但是难道仅仅这样就可以实现巩固统一吗?杨广认为最怕的是一个地方的人自立为王,所以当用运河把各个地方联通起来,可以随时查看情况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了。 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的是,因为修运河和营建东都这两项巨大的工程,以及这两次工程中的民工的多和频繁。导致民间有很多人不满。但是他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防止这些人自立为王。那么除了内部有可能分裂,还有其他的危机吗?那就是塞外游牧民族。那么这件事情如何解决呢?首先第一个解决方法就是防着他们,两个都互相不冒犯。而第二个就是去给这些少数民族展示自己的实力,这也就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阅兵表演。首先他去突厥,启明可汗非常的尊敬,而此时刚好有一位高沟里的使者到达了突厥 想要跟突厥商量些事情,于是隋炀帝知道这件事情,但是高句丽的使者并没有出来见他。而三年之后 万邦来朝,演奏了好大的排场,胡人都非常羡慕和佩服中原的生活,可是这时,只有高句丽并没有来。
那么隋炀帝知道了这件事情 他会怎么处置呢?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就是一笑置之,而第二种办法则是警觉并且严肃的处置,而且那一次高句丽的使者去突厥就是为了联合突厥和北齐原来的故土,然后给大隋王朝形成威胁,他们有非常大的野心。 而且高句丽占的是原来中国的国土,当大隋王朝统一之后,当然要收复原来的国土。 迫于这两点担心,隋炀帝决定出兵征讨。那么如何征讨就成为了问题,是派精兵去还是大军压境呢?是御驾亲征,还是派名将去打呢?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而按照杨广张扬而又喜欢排面的性格,他绝对会选择大军压境以及御驾亲征。而且他这次要带的军队是1138800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规模,所以要供养这些人去打仗 也需要很多很多准备。按照隋朝修筑东都的速度,光做这些准备就做了一年左右,可见有多么的劳民伤财。而且非常残酷,有故事说皇帝把造战船的任务派了下来,为了效率,那些人让民工日日夜夜站在水里造船,他们的腰以下已经全部腐烂,而且都长出了蛆。这么残酷,又怎会不引起人们的不满呢?他为了这些干这种事情真的值得吗?
后来杨广去打仗的时候,他本来以为带了这么多军队去高句丽,那个小国家会马上投降。可是他却没有想到,他们真的开战了。其实我认为他不应该没有想到这点,因为在前面万邦来朝的时候,高句力选择不来,那也就证明了他的立场,以及他们绝对不会服从隋朝的立场,所以哪怕是有威慑力,也没有办法避免战争的发生。所以这可以说是他的判断的失误。而且这次交战 杨广嘱咐说,如果高句里投降,那么马上报告给他,停战。而高句力就抓住了这一点,每次快打败的时候他都说投降,但是当杨广过来接受投降的时候,他却已经准备好又开始打仗。所以经过这样的反复,这场战争大败。而这一年除了军事上的失败,藥山以东发了大水,而第二年又是这个地方大旱。这些灾难再加上前面皇帝大量使用人力,以及动用非常多的民工来修筑工业,使得很多民开始造反。但是按照杨广的性格他不可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又征高句丽,然后又征,最后班师回国。而此时战乱已经扩散了好大。那么天下动荡,他该怎么办呢?照理说他可以回到原来的都城 然后去养精蓄锐,但是他好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不够。也并不想继续发展了,直接回到了江南,开始纵情享乐,而且还经常照镜子,对陪了他几十年的萧皇后说他的头颅这么好, 最后会被谁砍去呢?而最后杨广被一个将军给砍死了,身后留下了这个分裂的大隋。
这就是杨广的一生,首先,大隋灭亡是否是他的原因呢?其实我认为并不完全是他的原因,但是他的认知也确实有错误。首先他想建功立业,巩固统一这并没有错,而且他除了最后的战争前面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可以算是他的功绩。但是为什么创造了这些功绩的皇帝 最后却捣毁了大隋呢?我认为是因为他对事情的认知有问题, 他不重视老百姓的感受,也没有把握好修养生息和建功立业的度。在考虑到巩固不统一的时候,他仅仅考虑到了外部因素,和各个地方的官员自立称王,并没有考虑百姓的感受,也没有想过民反的这种可能,也就不加以重视,滥用民力,在营建东都仅仅四天之后就修大运河,也没有考虑过这样会给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而他自己本身认识不到这件事情,也不重视改善和修养。当然会被推翻。所以结局也是注定的。不过在我看来,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杨广 那么就可以对他有不同的评价,如果从瓦岗军这支军队来说,那么杨广一定是最大恶极的,因为瓦岗军是一支民间的起义军,他们自然对杨广虐待老百姓的事情一清二楚,自然也就非常痛恨他 ,所有的一切工业都变成了他虐待人民的借口。但是从我一个后人的角度来看,我看到了他造就的工业,以及方便贸易改善交通这些事情,我就会认为他并没有那么坏,只是没有把握好度而已,从这两面评价都可以,所以不分什么对和错,但是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个拥有很大工业,但是认知极具错误的皇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