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这座古镇,就分明地感受到一股子浓浓的“富贵之气”。
垂柳扫着河面,花草生机勃勃,周遭的气韵似有灵性,仿佛当年的“江南第一富有”小镇之奇秘风水还在绵延中。
南浔,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镇,可以说,人们想象中的水乡应该有的样子,它其实都有。只不过说……因有着“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的鼎鼎名号在外,这地方在导游的讲解中、游客的眼睛里显得格外不容小觑就是了——乍看温柔清丽,实际“城府”颇深:
明清时期,南浔曾是江南最富庶的小城。此地大批商人因“湖丝”起家,凭着销售蚕丝制品而暴富,他们所造就的“金钱帝国”在数百年的时间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国的经济。
除此之外,南浔古镇还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最早的江南小城(之一),相较其他江南古镇按部就班的传统水乡文化而言,这里的人文意识开发时间比较早,开放程度非常高,时至今日,这里依然保留着很多“超前”的配置,有些“洋玩意儿”连外国都没有……
图为:南浔巨富豪宅窗户上镶嵌的全世界仅存的几十块“不沾灰”玻璃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南浔曾长期“甲于浙右”;在江南水路没落的近代,南浔曾一度藏起自己的锋芒。所幸,这里留住了穿镇而过的幽静市河,虽在上个世纪初叶的战火中饱经摧残,但水乡风貌的框架被原汁原味地守护了下来。其中以明代万历年间的礼部尚书董份所建设的400多米长、100多幢房的“百间楼”最为耀眼。至今,当我们在网上搜索“江南古镇”时,所得图片很多都是出自这里。
在南浔古镇被评为湖州唯一的国家级AAAAA景区之后,百间楼河岸更是成为了众多摄影师、画家、导演的“古镇标本”取景地,也是南浔古镇的一张旅游名片。
最近我在读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书,捋了一下时间轴,发现百间楼所诞生的年代,刚好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
那会子欧洲人忙着搞美洲,搞来搞去呢,几个西欧国家终于实质性地发现了“地球是圆的”这档子事儿,于是为了争地盘那是打得你死我活。而东边儿,咱们的明朝为了不溅一身血,又要防着小日本儿,独善其身地选择了(半)关闭(平民参与的)海上贸易,把欧洲人视为奢侈品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销的“看家”财路都牢牢控制在了官府手中。所以:
根据明朝那会儿的社会状况,南浔人一早就意识到:光读书不行,要考取功名;光做官不行,还得经营,得有钱。再加上“闭关”的政策刺激了明代商帮“自己人跟自己人玩儿”的花样越发翻新,江南的丝市渐渐地就这么火了。
如今看来,也亏得是南浔人爱读书、好功名、做官的多,这才使得南浔所产的湖丝曾很长一段时间都做成龙袍穿在皇帝身上。而:
图为:停海运而大兴漕运的明成祖朱棣,捎带他还建了个紫禁城。来源见左下角水印。百间楼的主人董份所处的年代,正是南浔丝市初成规模的时期。
受古人耕读思想及镇上求学之风盛行的影响,在经过一番发奋苦读之后,董份在科举大环境中脱颖而出,后一度官至礼部二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一二把手这样子)。不过,董份的仕途不太稳当,50岁被罢了官,告“老”还乡。而且好几百年过去了,一直以来,董份在后世的口碑都不咋好听,但他的“遗产”却的的确确造福了后人。那是因为:
回到家乡之后的董份开始盖房,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百间楼(以及其他的百余处地产),做起了“包租公”,没成想这活儿可比在朝廷当官儿滋润多了:
大运河通了之后,南北贸易的发展从此登上了新台阶。南浔丝市越来越繁华,人们纷纷挤到这个小小的镇上找生意,就连隔壁的杭州和苏州人都上这儿来“进货”,铺面房租水涨船高。董份家族从此“岁得利息数百万”,富甲一方。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董份的孙子辈儿持家之时,不堪承受重租的当地百姓纷纷群起反之,继而董份的房产被“土改”掉了。第二年(1595),董份去世,从此家族败落,后代凋零。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是“富不过三代”,对于一个小小的家族来说,即便如何如何辉煌鼎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而作为“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南浔,董份的故事也仅仅是古镇数百年历史中一个不足称奇的缩影。
南浔古镇历史虽算不得悠久,但人类居住史却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群居时期,在“一轮明月照九州”的先秦,南浔曾经是“扬州”的一部分。南浔古镇文化璀璨,故事夺目,历史厚重,所出名人如雷贯耳者众,还是个影视取景地。作为原汁原味的人类文化遗产,它清高,但很接地气……更多游记,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一一分享。
【南浔古镇游记】从本文起正式启动,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