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
即染,则解其结,
凡结处皆原色,
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这是古书上对扎染的生动描写。
扎(zā)染古称扎缬(xié)、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扎和染,巧妙地结合,织物染色前必先打结,使其结处不着色。扎染图案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生物作为创作素材。
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犹如艺术大师的泼墨意境……
古
老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
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青碧缬衣裙"是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
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
明清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的工艺大致分为扎花、浸染两个流程:
一、扎花
在传统的手工纺织原色“土布”上,手工缝缀、缝扎结合。手工缝缀是形成图样的主要工序。
缝缀者的审美情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她们在缝缀时,对折缝的宽、窄、松、紧、疏、密都各有所别,扎结时扎结的长短、松紧、稀密又各自不同,就决定了扎染成品花色图案的千差万别,绚丽多姿。
在扎染世界中,绝对找不到两幅花色图样或色调感情完全雷同的扎染布。
二、浸染
传统浸染多采用草木染,使用天然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以及核桃皮、黄梨皮等植物的蓝靛溶液。
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冷加工工艺。脱浆 、染色,重复20多道工序,每浸染一次,纺织物的颜色都会更深一层。
经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整合熨平,便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前
卫
扎染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颜色的不稳定性,与中国泼墨山水画极其相似,极富艺术性。
布帛上被缝缀的部分以及因缝缀而折叠的部分,在浸染中染料无法渗入染色,又因在缝缀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次数和染料的浓度不完全相同,缝扎花纹图案的边缘部分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程度不一,图案便产生了自然晕纹、洇浸、泼溅、渗透、淡入或淡出的艺术效果,意境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传统扎染多是蓝底白花,像蓝天白云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可与时尚媲美。
来 营 地 玩 转 扎 染
扎染作品有很强的随机性,即使同一个匠人在不同时间创作的同一作品也不会一模一样,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应创作者而生的。
扎染也是一项激发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艺术创作,它需要孩子们把想要的图案在脑海中画出来,空间组构扎染方式,然后推导演化扎染效果图……
看着复杂,但玩起来就变幻莫测了,我们的陪伴师已为小朋友们备齐了专业扎染工具、纯天然染料、棉麻布匹,喊小朋友们来挑战一把这项古老而前卫的艺术。
这份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携古朴纯真,经历史洗礼,提醒我们不忘返璞归真,不忘成长的初心。
来营地过把艺术家的瘾吧,大胆动手,大胆想象,创作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品尝用艺术表达自己的斑斓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