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总是习惯于做最坏的打算,总是觉得自己很无辜,这大概就是悲观者的思维与受害者模式吧。而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
比如这波疫情,当得知新同事是密接,马上联想到如果居家隔离,合租室友怎么办?同不同意一起被隔离?如果不居家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在公司隔离行么?洗漱问题怎么解决?虽然正式通知还没出来,那一天还在正常上班。
当被知之自己是C类密接,确实要被隔离时。立马觉得为什么又是自己,算上这次,今年已经是第4次居家隔离了…为什么新同事要把我供出去?为什么自己总是遇上这样的事?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
但反观朋友,就很淡定。问了一句,除了这些负面的情绪一直影响自己,还能做什么?该配合居家居家,该线上办公线上办公,正好这几天可以好好休息了,可以干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学做一道新菜,学一项新技能等等。
是啊,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遇到,会有不同的反应。悲观or乐观,是一种选择。可以选择悲观,将10%的事实化成90%的解读,除了陷入糟糕的情绪什么也做不了;也可以选择乐观,该干嘛干嘛,毕竟有些问题总会解决,有些事情总会过去。
同样也想劝在外出差因为一些棘手的事情破罐子破摔的同事,抱怨那些个没用,踏实的解决问题,毕竟解决完一个问题就少一个问题。明天的验收很快就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