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传入中国后,称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东汉明帝时候传入中国,此后经历了漫长、缓慢的传播进程。在此期间,佛学在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进行综合之后,逐渐发展成“中国佛学”。佛教里的“中道宗”,与道家思想便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又导致“禅宗”的兴起。
“禅宗”虽是佛家,在思想上又是中国的,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学的一般概念
佛学分为大乘经典和小乘经典。在中国佛教中流传的只限于大乘经典。
佛教各派共同信奉的基本观念,主要是“业”的理论。
“业”是一切生灵的行为、念头和言语。佛家认为,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任何一个有情物(生灵)看出去的世界,都是他自造的景象。
他只要有所动作,说话,动一个念头,都是心的作为,必然产生后果,虽然这个后果也许要很久才显现。
这个后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果是“报”。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而他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这个因果锁链构成“生死轮回”。“众生皆苦”主要来源于此。
佛家认为,这些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宇宙万物只是各人心造的“幻相”,不过昙花一现。但是,人出于无知而执著地追求(“执迷不悟”),这种根本的无知,中文从梵文将其译为“无明”。由“无明”导致“贪欲”,又“执迷不悟”,这便把人紧紧缚在生死轮回的巨轮上,无法逃脱。
人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是“觉悟”。佛教种种教义和修行都是为启发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觉悟”。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所积的“业”,不再是贪恋世界、执迷不悟,而是无贪欲、无执著;这样,人便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称为“涅槃”
“涅槃”的境界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心融合为一(宇宙的心也就是“佛性”)。个人本来与宇宙本性一体,是宇宙本性的表现,只是人先前不认识这一点,或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二谛义
中道宗(三论宗)倡导真谛有两重:普通人理解的佛教道理是“俗谛”和更高意义的佛法“真谛”。三论宗的大师吉藏阐述二谛论包括有三个层次的真谛:
第一:在普通人的层次上,以万物为“有”,就是俗谛;以万物为“无”,就是真谛。
第二:以万物为“有”是偏颇之见;以万物为“无”,也是偏颇之见。以为“无”或“非有”只是由于从存在中把“有”移去,其实,“有”即是“无”。在第二层次看,“万物皆有”和“万物皆无”都是俗谛。只有当人认识到,“事物非有非无”,这才是真谛。
第三:如果说,中道真谛意味着没有偏颇之见(即非有非无),这就意味着要区别有和无,而一切区别就是偏颇之见。因此,在第三层次,说是无非有非无只不过是俗谛。真谛是: 事物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中道既不是“偏颇”,又不是“不偏颇”。(大藏经)
当一切都被否定,包括否定先前的否定时,人便会发现自己处于庄子哲学中的那种地位:一切都被忘记,包括“忘记一切”也被忘记。这就是庄子说的“坐忘”,也是佛家说的“涅槃”。我们不能问,“涅槃”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按照三论宗的理论,人到了第三层真谛时,便什么都无可言说了。
僧肇的哲学
僧肇(公元三八四至四一四年)本来研读老庄,后来称为三论宗大师鸠摩罗什的弟子。
僧肇曾著文充分阐述二谛义第二层次的理论,在这个层次上,说事物是“有而恒常“与说事物是”无而恒变“都是”俗谛“。说是无既非有,有非无,既非恒常又非恒变,则是高一层的真谛。
僧肇还对二谛论第三层次补充阐述:佛的智慧并非知识。般若可以勉强解释为圣智,它其实并不是知识。正如涅槃并非知识的对象,般若是懂得那并非知识的奥义。
道生的哲学
比僧肇年轻十岁的道生,提出了许多新理论。:
(1)善不受报论。一个人如果”无为“、”无心“,他的人生就无求、无待,人若无求,无执着,他的”业“就不招致”果报“
(2)顿悟成佛 学佛和修行只是成佛的预备,仅靠这样的渐进积累远不足以成佛。成佛还要有一个突变的心灵经验,使人跳过深渊,由此岸到达彼岸,在一瞬间完全成佛。如果没有跳过深渊,就还是留在此岸,在此岸彼岸之间,没有其他中间状态。
(3)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认为一切有情物都有佛性,而不自知。这是人被缚在生死轮回之中的缘由。人应当知道自己里面有佛性,人后经过学佛和修行,得“见”自己内有的佛性。这个“见”只能来自一种顿悟。所见必是整体。若未见整体,便是未见。人若见到自己里面的佛性,只能经过与佛性融为一体的体验。
(4)佛无净土。佛的世界就在现实世界之中。佛性的实在性就在现象世界之中,正如在金器库中,➗除金子外,别无他物。有些人无明,只看见世界的诸相,不见佛性的实在。另有些人,在现象世界中,因悟而见到佛性,但所见佛性并未脱出想象世界。这两种人,看见的世界是相同的,觉悟了的人所见,其意义和未曾觉悟的人(无明)所见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中国佛教常说的:迷则为凡,悟则为圣。
(5)一阐踢人(不信因果报应,断绝善根,极恶之人),皆得成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