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你我,都是优质创作者”
//
自媒体写作者,原创主编:曾嫣红
文章首发公众号:【陈年旧事i 】
0.1 小经验分享
“这篇文章,你想表达什么?” 是我向投稿者问过次数最频繁的问题。
然而问题的潜台词是:文章观点模糊不清,逻辑不清晰,像流水账一般自说自话。
我用一个采访者的身份去询问,想让她们重新梳理去看出问题的存在,
可是我发现,大多数人在下笔写时,只是单纯的记录和抒发自己的感受。
最关键的,这篇文章想要向读者输出什么价值性的内容,往往给忽略了。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错了。
以自我世界为中心去诉说事情的时候,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入戏内容,
从而把文章的主角转换成自己。
针对很多投稿者文章存在的相似问题,我分享一些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心得。
0.2 下笔立意,逻辑框架
在准备写一篇文章之前,先想清楚自己想写什么,
一次次反问自己:这个观点是否新颖有意义?我期望给读者输出哪些价值性的内容?
写出的文章不能是孤芳自赏,需要注重读者的感受,只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内容只能称为日记。
然而,开始写之前不去思考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就直接码字写一通,
导致最后你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零零散散,观点不明确,像极了一篇自说自话的流水账。
在明确立意后,心里有大概的逻辑框架,需要用哪几个点来撑起全篇内容的质量,
其实你下笔前有去构思文章的整体逻辑,就不会出现写着写着突然被卡住的情况。
其中,文章的框架并不同于作文的总分总,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等,
一篇文章需要有内容深度、过渡通畅,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因此,内容的输出决定了文章的格式需要美观、舒适、大方,
才能引导别人耐心阅读完,去细细品味你所想表达的东西。
0.3 素材的渲染性
观点的新颖,没有好的素材铺垫,就容易成为一段空话,
就像你想控告别人的错误,没有具体的事例就缺少了说服力。
滥用素材或者素材不够好,直接就把这篇文章变成一篇烂稿。
为什么要举例说明,不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性,
而是为了强化观点的输出,让读者明白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什么见解。
在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和掺杂故事经历分析领悟的观点做选择,数据表明选择后者的选项比例大于前者。
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经历,来源于充电吸收的成分,你有足够的墨水,才能持续的创作。
这也是为什么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作家,生活都有经历一定的失意。
0.4 “你”“我”称呼的代入感
我们看一部剧、听一首歌、看一篇文章,会感慨触动流泪,源于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里面的角色去体会。
因此,想挑动别人对文章的情绪,以及引导别人转发分享,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或者以对话的形式去描述,会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你”、“我”的名词,无形的拉近了你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他的阅读体验感,会觉得轻松自在一些。
似乎和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诉说着一段很长的故事。
没有说教,没有鸡汤、没有空话的成分,只是简单的描述和感慨。
参与感,是我们去在意一件事的关键因素,毕竟旁观者的身份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那一个。
0.5 小细节的新颖独特
论输出的内容有没有价值性,从你想表达的观点来判断。
常识道理、深奥论题,被写烂的选题,容易挫伤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和消耗耐心,
比起你教我怎么做人,不如诉说你的生活点滴更好。
专业性、周全性的观点,稍有不慎就容易暴露你的真实水平,
因此选择以小细节作为切入口,其实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细节容易被人遗漏,当被你提起时就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用这种方式作为线索点,其观点容易被人所接受喜欢。
语句用词的斟酌,是一个人的文笔水平的展现,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话就不用浪费词组成两句话。
我们选择用闲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轻松舒服是想从中获得的体验感,而不是沉重和压抑。
分享这篇写作干货,是期望那些接触写作的人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因为我就是从一个小白一路走过来的。
喜欢文章,可以分享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