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竞进而善恶浑殽;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管理最重要的是用人,就是管理学上常说的先人后事。选人就要会辨别人才,知人是圣贤人士都觉得很难的事情。
司马光认为,人才的根本在于领导者是否公平透明。领导者公平透明,那么下属有无能力便会一目了然;如果领导者不公平透明,那么考核机制必将成为徇私、欺骗的手段。
求于迹而察之在心
何以言之?公明者,心也;功状者,迹也。己之心不能治,而以考人之迹,不亦难乎!为人上者,诚能不以亲疏贵贱异其心,喜怒好恶乱其志,欲知治经之士,则视其记览博洽,讲论精通,斯为善治经矣;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斯为善治狱矣;欲知治财之士,则视其仓库盈产,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欲知治兵之士,则视其战胜攻取,敌人畏服,斯为善治兵矣。至于百官,莫不皆然。虽询谋于人而决之在己,虽考求于迹而察之在心,研核其实而斟酌其宜,至精至微,不可以口述,不可以书传也,安得豫为之法而悉委有司哉!
至公至明,在于内心,功状是外在的表现。如果自己的内心都不能真诚正气,而要去考察他人的表现,不也很难吗!管理者,要能做到不以亲疏贵贱改变心思,不因喜怒好恶改变意志。
那么,想要了解谁是擅长经学的人,只要看他博学强记,讲解精辟通达,那他就是饱学之士了;
想要了解谁是执法人才,只要看他断案穷尽真相,不使人含冤受屈,那他就是善于法治了;
想要了解谁是善于理财的人,只要看他是否让仓库充盈,百姓富饶,那他就是善于理财了;
想要了解治军的将领,只要看他战必胜、攻必取,能使敌人畏服,那他就是善于治军了。
至于文武百官,莫不如此。虽然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决断在于自己;虽然考核要看实际表现,但审察却在自己内心。探讨实情而斟酌是否适宜,最为精密最为细微,不可以口述,也不可以笔录,怎么可以预先定出法规而全部委派给有关部门办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