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辑思维”改版后的前几期,连续讲到了一些思维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第一性原理”,特斯拉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常用来解释他的创业思路。他是这么说的: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文章中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他做特斯拉电动车和造火箭,这里我就不多做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得到”APP找这篇文章。
对于这个原理,罗辑思维的解释是,其实它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这让我想起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说到的那句话,“你的命运就是自己的选择及意愿”。对于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古典老师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一个周六的早上,他和自己的朋友去郊外的农场玩,在荷花池边发呆时,朋友突然说,我好想要一个荷塘啊—但是不可能。古典说,你在农村的老家还分有一片土地,花上半个月工资就能挖一个。但朋友说,那不行,在那儿得坐两个小时车才能看到电影,永远看不到北京的话剧、文化展什么的,说自己不愿意。
古典:所以你现在其实拥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对吗?
朋友:是的,我就是穷还要买iphone但是又不愿意卖肾的人。
古典:但我们总是会忘记最重要的东西,转而去羡慕那些看上去蛮好但其实不是核心的东西,然后我们就会活得特惨,捶胸顿足后悔说,原来失去才知道珍惜,对吗?
朋友:那该怎么办呢,人要知足太难了。
古典:所以我们得在没被勾引之前,提前想明白,然后排个序—比如说,对于你,电影比荷塘重要,吃饭比电影重要。所以你先工作赚钱吃饭,剩下的时间做电影,这就蛮好。(舍得之乐)
朋友:但是假如我还是挺想要荷塘的,那怎么办?
古典:平时上班,下班写剧本,周日过来看看荷花,像现在这样,不也挺好吗?这就是不完美的完美,平衡之乐。
朋友:如果三样都想要呢?
古典:那就从最重要的来—先写电影写到能吃饱饭,前面两个价值就同时拿到了。然后及学些,慢慢写成万元户。你就买个荷塘,坐在池边,你写电影,我吃饭。这就是付出与改变之乐。
朋友:那样太久了,如果我希望是马上呢?
古典:如果你要求特高,那就得付出特多—生活就像减肥,如果希望一年减五斤,少吃;如果一月减五斤,运动;如果希望一周五斤,挨饿;如果一天五斤,估计只能手术了。……越高的要求就要有越多的付出。
付出:疯狂付出,换回来所有—吃饭+电影+荷塘
什么是最好的选择?付出自己最能付出的,换回来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好的选择。
那么你可能会疑惑:“我怎么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呢”
答案就是找到你自己的定见。关于定见,古典老师也写了一篇文章,可以自己网上搜索来看。定见,指明确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种“心智模式”。我们每日浮沉于信息横溢的洪流之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简单的架构、可以观察的趋势。定见就像心态,是一个选择,也是一种看法。我同意这个说法,很多人被社会上一些主流价值观所裹挟,或迷失,或不快乐,这些都与自己内心的定见有关系。建议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做做价值观练习,走出舒适圈,去外面看一看。
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帮你做出最符合你当下状况和内心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比如,我是来看电影找乐子的,这是我做这件事的“第一性原理”。所以如果看到烂片,我起身就走,不跟电影票钱较劲。再比如,我到一家公司是来长本事,让自己将来在职场上变得更值钱的,这是我上班的“第一性原理”。所以,拍老板马屁,跟同事勾心斗角这事儿,能省就省。这让我们在生活中更专注和有效率,work hard and play hard.
说一个公式。你的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2
所谓“核心算法”,就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所谓“大量重复的动作”,就是一旦启动开始重复地做,笨笨地坚持往下做。每多做一次,就会比其他人积累更大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是指数级积累的。
还有两期讲的是概率权和沉没成本,加上第一性原理,就是我们这些笨笨的,但是不怕苦不怕累、有梦想的人,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