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源潭镇,由鲁坦湖北岸万岁山的东北面发源的一条古河道,流经双林村有一石块拼架的拱桥,当地人称为合龙桥。合龙桥南接柳林街西至皖城,北连结缘庵而达燕京,为大别山东南边缘古道之咽喉。
这座填土装模用石块砌筑的桥,高4.9米、长14米、宽4.7米,桥栏杆桩上标有“二OO二年元旦竣工、柳林村建”字样。建在此桥址的桥,自古有合龙桥、翰林桥、辎桥三个桥名。一条古河道,桥上叠桥,世间少有。不同的命名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
栏杆桩一九九一年山洪瀑发,河埂因年久失修,埂头不堪负重导致瘫塌,部分桥子折断。至一九九七年,过河必下河床,走在七凌八乱的石块上,每逢发淼水,交通中断,当时的柳林村决定组织修建桥梁,这才有二OO二年元旦竣工的石拱桥。
合龙桥砌石侧面在此之前的合龙桥,有5个桥墩6节桥面,每节桥面并列6块桥子,合龙桥由36块桥子组成,桥长15米,宽2.4米。桥虽损坏,桥墩桥子石料大部分还是砌筑于现今河埂,极少数丢弃在河床,还有几根桥子用板车拖到别的地方。
因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中间的桥子有架子车车辙留下的凹槽。经人指点,在柳林街南街头水沟处,找到有凹槽的长桥子。这块两米多的桥子,中间石面有一巴掌厚的凹槽。水滴石穿,车过留痕,足见此桥历史之悠久。
柳林南街水沟上有巴掌厚凹槽石条在桥南头陈家油坊门口的河边,也寻得一块桥子,经测量其长240cm、厚24cm、宽34cm重逾千斤。这些石料不知出自何方?
河边桥子据当地人说,一九五四年六月至七月,连降十多场大雨,强劲的洪水上漫桥面,下铲河床,三十六根桥子岿然不动,可河床上竟然又露出一层桥面,五个桥墩砌在桥面上。桥墩底层石面垫有铜钞几枚。
相传,这第二层桥就叫翰林桥。因桥的南面,唐朝晚期出过一位翰林学士,是他出钱在河面上架的桥,这才有翰林桥一名流传至今。往事越千年,翰林学士姓甚名谁已无从知晓。由此窥见水土流失,尽管河床抬高,但交通咽喉的地位一直未变。
辎桥的传说更早。相传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军曹休与吴国大都督孙逊在石亭(源潭)展开激战,曹休败北之时,途经此处木头桥,急令军士丢下辎重及盔甲填塞河道,并快速通过,所谓辎桥是临时填塞的桥。
由辎桥至翰林桥有六百余年,由翰林桥至合龙桥再至现今石拱桥已越千年。桥址不变,桥上叠桥,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迹,是古皖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因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