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
从认知角度看多渠道:有六句话要说

从认知角度看多渠道:有六句话要说

作者: 史东 | 来源:发表于2016-07-15 13:26 被阅读317次

          继去年参加了Veeva的客户年会

          今年再次参加,明显感受到,会议讨论的内容越来越专业化,并且参与讨论和分享的观点,在分歧上越来越小,用“小组讨论”主持人刘谦的话来说,“比去年让人觉得,更加清晰了。”

    在聊“多渠道”之前,聊一聊几个嘉宾分享的内容。

    1、Releva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requency.

    ——Nitin Kapoor Executive Director,AstraZeneca

    “相关性比频率更重要”

    2、大量的有意义的相关性是未知的。

    ——Dr.2 Chairman,MediCool

    相关性比频率更重要

          第一句话,是AZ的一个西方文化背景的管理者说的。在“数字经济”时代,“相关性”是一种新的重要的“数据分析态度”,尤其是随着人们掌握越来越多的数据,出现相关的数据越来越多,相关性的爆发,同样反面提醒分析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关性?更深层的原因并没有被采集到。参考阅读:《大数据时代的’因果思辨’:相关性和因果性》

    大量的有意义的相关性是未知的

          第二句话,是一个具有医生背景,现在在做医生社区《医库》的东方人说的,他的原话没有Show在PPT上,所以我用另外一张图代替,正如我们在《认知的基本原则》中提到的,人的认知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可测、随机性。当分析者,寄希望于通过逻辑方法,在单一行为上探索“相关性”的时候,必定要面对“真正的相关性是未知的”问题。可测的“相关性”只是在宏观上进行一个“相对概率”。

          很高兴看到了这些行动者,已经在用新的方法去改进销售,并运用新的知识来指导销售。

    MCM Panel Discussion

          回到主题,聊一聊“多渠道”。听完昨天嘉宾的讨论,我觉得有六句话要说一说。

    一、多渠道营销的产生,是因为渠道自身的变化造成的

    二、渠道自身的变化是因为公众渠道的变化造成的

          回忆我当医生的那五个年头(1997~2001年),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主要还是从师传承,除了上学时候学习的书本知识外,经验和能力甚至价值观的构建大部分来自于“带教老师”和“医疗组长”,直到今天,我的带教老师对我的影响都还是非常大的。

          除了带教老师的培养外,次要渠道就是传统纸媒,我那时主要是订阅《中华**杂志》或者去医院的图书馆借阅,虽然一本杂志、一本书中对于一个年轻医生可以直接应用的知识很有限,但是,年轻医生还是要“照单全收”,全部学习下来,以备在将来“可能用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医学社区与其它兴趣社区一样,成为医生获取信息的一个新的渠道,而且可见的是,这种社区渠道基本上和互联网社区的发展是一致的。

          “医学社区”的出现,典型的几个优势:经验交流成本下降、通过讨论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通过检索更加便捷获得与需求匹配的知识,都是与其它社区一直的,都是与人的基本交流趋势一致的。

          所以,除非法律管制不能讨论,否则,医生通过各种新型渠道获取知识,是必然会产生的。

    三、吃饭,除了填饱肚子以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装修”、“服务员”态度等等

    四、“多渠道”能够担当的角色是有限的

          但是,不论是怎样“多”的渠道,还是不能逃避:“大量的有意义的相关性是未知的”

          怎么理解“未知的”的含义呢?并不是说,医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未知、并不是说,医生进行行为决策的因素未知。而是说,“信息渠道和信息本身”只是影响医生决策的“新的参数”,而影响医生决策的“历史认知结论、地域文化差异、个人价值趋向、个人偏见……”等等,决策基础因素,压根就是渠道外的东西。参见:《认知基本规律》认知计算的递归

          就像有的人吃饭,不在乎环境,即便是已经成了“大咖”照样能够在路边“撸串”,而有的人就非常在乎环境,甚至盘子不是一个套系的,都会影响食欲。这样的信息,是多渠道无法获取的。

          另外,Dr.XiWu医生在分享中,说了一句非常非常到位的话:“现在,我们对多渠道是又怕又无赖,不用的话,怕被’Out’,关注的话,除了获取一些’谈资’,又并没有什么卵用”——很显然Dr.XiWu 的这句话里“多渠道”并非特指“医药企业的多渠道营销”,但是,也表达了“医药企业多渠道的内容质量不高”。

          这也是因为,病例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在病情总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这个病人的背景信息”需要考虑,所以,医生的诊断能力,并不是靠“临时抱佛脚”,而是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去了解大量的、并不明确的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而现在的多渠道,在有效描述“大量的与病人相关的背景信息”的方法上,没有突破,使得医生在参考这些信息的时候,可利用度并不比传统纸媒高,与“医生面对面讨论、医疗会诊”相比,差得太远了。

    五、发展“多渠道”要适可而止,以效果为导向,切莫奢华

          可见,当前时期的“多渠道”,其实和非医学的其它渠道是类似的。他的主要功能还是在“广告学”的范畴。从事“广告”行业、“电影”、“演艺”行业的人都知道,“终极目标是:讲好故事”。

          看看拍电影的手法就知道了:爆破、地震、洪水,其实都不必来真的,只要能做到那么个意思,让受众感受到即可。

          这个“以效果为导向,切莫奢华”,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回忆一下五、六十年前的动作电影,没有电脑特效,虽然演员卖力打拼,但是,总觉得单调。而最近二十年,通过镜头切换、场景搭建、电脑特技,演员还是原来的那些肉身,可能功夫还不如当年,但是影片的效果却更加震撼。

          回到开头的那句话,漂亮的多渠道,“讲好一个动人的故事,比更多的渠道和更多的推送”更有意义。

    六、面对面的拜访是不可或缺的

          销售入职的基础培训中,就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词汇:“同情心”,或称为“同理心”,著名的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将这个词系统进行了描述,奠定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和经济学基础。

          虽然近三百年过去了,人类对于“同情心”的运用,还存在于“能力”层面,远远没有到达“工具”层面。“能力”与“工具”的区别在于,“能力”是在合适的情境下,使用合适的工具,并能根据情境需要,适当改造工具,并改变资源。在“能力”层面,“工具”和“资源”并不是确定的。而多渠道所依赖的“社交聊天、Email”等工具,从其基本算法来看,即便是最灵活的“泛型”也无法构建“能力”模型。

    多渠道发展展望

          同样回到了去年关于多渠道展望的内容,“人与人面对面拜访”的方式,在非常多的场景中,还是无法被替代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多渠道的人文背景”的变化,可以在“多渠道”上有效传递“信息”,可以在“多渠道”上“讲出精彩故事”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好。

          另外,我们还期待的就是:交流技术的进步,例如:虚拟现实和现实增强,改善医生在讨论病例的过程中,快速了解病情背景,并可以让每一位医生从自己的视角去分析病情,将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当然这又回到了第二句话:渠道自身的变化是因为公众渠道的变化造成的。

          在硬件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将来,内容的发展也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主角是“广义语言学”,超过“传播学”、“信息学”的范畴,直接去研究人类对“符号、线条、行为、文字、图片、情境”等“泛语言”的处理方式,最终以感觉信息的传递,使人类达到“远程、沉浸式”沟通。通俗来说就是构建“虚拟现实”。优秀的“虚拟效果”,一定是至少含有“广义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综合成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认知角度看多渠道:有六句话要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ey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