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简单的哲学》读后感

《简单的哲学》读后感

作者: 花儿继续开放 | 来源:发表于2017-09-09 16:28 被阅读411次

    《简单的哲学》这本书挺难看的,晦涩,难懂而且由于哲学主要描述的都是概念世界里面的东西,所以里面举的例子也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看懂。

    《简单的哲学》总共分为三部分,分为论证的基本工具、论证的高级工具、评价的工具。“论证的基本工具”主要讲论证包括什么,什么样的论证是有效论证而什么样的论证是无效论证或会导致谬误。“论证的高级工具”讲述了一些论证的方法,而“评价的工具”则写的是如何评判一个论证的好坏。

    总的来说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虽然我前面说这本书难看、晦涩、难懂,但多看了几遍就发现这本书其实讲的很通俗易懂。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哲学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又想了一下,那么数学是什么?我还是不知道;然后我问了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人是什么?我依旧回答的不完整。这个时候我觉得,哲学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哲学是理性的推理,更是思辨的论证,也是爱智者提出的思想和理论。看完了这本书之前,我还觉得自己对生活、人生、工作、学习、爱情等各个方面懂得了很多,现在才发现,其实我都是一窍不通。我在工作的时候遇到自己不会做的东西我经常说的就是:“你做一个给我看看,然后我自己做。”然后自诩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好。但是做完之后我却没有细细回味我刚学会的这个东西的普遍规律,没有办法做到举一反三,等到下次遇到相似的东西,我还是不会做,依旧要求助别人。人际交往也是如此,我之前还没看《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靠经验来进行人际交往,缺乏理性的思考来总结技巧而是一贯的死记硬背,关注了很多不该关注的东西。所以我有段时间和人交往的时候都感觉到很累。显然,《简单的哲学》这本书会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我觉得生活和工作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要求我们听懂别人的话和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要求我们听懂别人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叫“宽容原则”和“忠诚原则”,“宽容原则”要求诠释者尽可能的寻找他人的论证与观点中的合理性,或者尽量寻找他人论证与观点能够成为对立的理由。“忠诚原则”则要求我们尽可能准确的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理论。即便这样做可能对我们的自己的论证不利。来这边工作一段时间我发现其实很多人的思维很想当然的,这点在哲学上叫做“直觉泵”(通过迸发的直觉来理解问题,快速且有效,但是往往会产生误解)。如果我和别人讨论了30分钟的问题,双方的观点其实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交流完,其余的时间和讨论都是我在思考或者想方设法的去知道她和我讨论的是什么东西。前段时间我深受这种讨论的困扰,往往我说的是这个问题,别人说的是那个问题,再来个人又说另一个问题,然而我们讨论的居然是同一个问题。最后往往再来一句“你没听懂我的意思”。后来我发现原因就是我没有遵从哲学上的“宽容原则”和“忠诚原则”,当我不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的时候,往往心里好不容易想到了一个对应的点可以切入的话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就直接切入了这个点。毫无疑问,如果两个人讨论其中一个人没有遵从“宽容原则”和“忠诚原则”的话另一个人会讨论的比较费劲并且两个人的辩论可能会停滞一段时间或者直接中断,但如果两个人都没有遵从“宽容原则”和“忠诚原则”的话那么长时间的辩论往往就是无意义的。

    而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在哲学上称为“替代性解释”,“替代性解释”不仅仅要求我们把自己想法用别人习惯的方式表述出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不要过早的认定一个结论,多去寻找其他的替代性解释,更可能把握到最好的那个解释,并且这通常会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所研究的问题。并且提出更丰满、更准确的解释方式。我从大二的时候开始写日记,之前是每天一篇,现在大概是每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写一篇。在我还没开始写日记的时候我每天的想法很多,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写日记的话每天可能都会写上两页以上。但是当我开始写的时候每天大概都是写一面甚至有些时候只写了半面,写到两页以上的可能只有一两篇,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到纸上仔细审视的时候我写的日记的时候我才发觉很多东西并不符合逻辑也并不是我真正表述的东西,这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寻求替代性解释的过程。我要批评一下很多人真的很缺少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要么吐字不清,要么表达不清,要么逻辑不清这些就导致听的那个人听的很累。之前我就比较头疼我们这边一个女生问我问题,现在我都会直接让她告诉我问题在哪里就行了然后自己去找问题的原因了。

    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部分:论证的基本工具。这部分写的真的很好,我现在就能深深的感受到这部分给我带来的改变,在这里我只讲一讲演绎论证,演绎论证主要分为前提(一个或真或假的断言)、结构和结论。前提、结构和结论任何一个部分的不正确都会导致谬误,一般演绎论证中最重要的就是论证的结构,也是我们最应该审视的东西,论证的结构很简单:就和我们小时候做数学题一样,Z推出了X,X推出了Y,则Z可以推出Y。如果一个论证违反了论证的结构,那么这个论证必然导致谬误,所有的论证几乎都是这种结构,可能会复杂一点,那么就是a推出了b,b推出了c, c推出了d,d推出了e,则a可以推出e。只要前提和结构都是正确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书中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论证例子:1.素食主义者不吃猪肉;2.甘地不吃猪肉;3.因此,甘地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这个论证的结构就是:1.Z是X;2.Y是X;3.则Z是Y;这就是一个无效论证(论证的结构错误),哪怕甘地真的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这个论证也是无效的。我不得不再次重申一遍,论证的基本工具这部分真的写的太好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小到大我就经常受到无效论证的困扰,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我或许会提出疑问,但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和结论都是正确的,我就感觉到很困惑,并没有去审视论证的基本结构。

    通过对论证的基本工具再结合一些其余的论证工具或者评价工具我感觉我的工作都变得简单了。最近这两天我们这边开了两天会,之前每次开会我都是快睡着了就算听的话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但是现在我就觉得有些不同了。我觉得我对各种各样的东西的观察更比以前更细致入微了,但却并不觉得累,因为我更能抓住别人说话的关键点了,我开始会掌握问题的关键和开会中的关键点以及语句中的关键要素。昨天我们老师讲了一个下午我们网页的布局,我就静静的听着,写下了八个要点和一些小问题。比如让网站看起来像一个人做的,按钮尽量右放还有我自己分析他说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尽量让用户选择而不是输入等等。我能清晰的感觉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改变。

    如果真的要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的话我觉得是思考方式上的改变,更加喜欢查资料追求正确的定义而不是想当然的解答了。从小开始我就有一种很迷茫的感觉,就是我不知道该如何思考,但我却一直在摸索正确的思考方式。但大多时候遇到了正确的思考方式的时候往往是不知道而不了了之。正如上面一开始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一样: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数学?什么是人?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所以当然得不到好的答案,现在开始喜欢不断摸索不断刨根问底了。昨天我吃了我同事的一包方便面,她说我这是偷窃,然后我想了一会儿就上网搜了一下偷窃的定义。偷窃的定义是盗窃、偷盗,是基于自己或第三人的无正当权利占有(包括管领、支配、处分等),而擅自取走他人财产的行为,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法律上,偷窃也是刑法规定的刑事犯罪行为。希望自己以后也能这样坚持下去,保持一颗不断求知、不断思考的心。

    在这里我要写一个社会普遍的问题:缺乏思考和求知欲。正如书的后记里面写的东西。一方面,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的长足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认识、操控自然的能力和程度;另一方面,学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导致它们彼此之间的界线愈加分明,以至于学科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我自己感受就是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了,却越来越不会思考了,而且思考也会受到诸多限制。我在大学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一些物理现象,比如下雨之后空气中的水蒸气还没散去的时候可以看到彩虹。但是我却永远也想不到骑电动车和电风扇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也是物理知识。我也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我看过《中国通史》里面作者很批判一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常会不仔细分析滥用前人留下的法律,所以中国的古代其实并没有发展的多远,社会也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人民也生活的很苦。虽然我们现在比古代人民的物质条件要丰富的多了,但如果像我前面说的“你做一个,然后其余我自己做”只是会做而不去仔细分析学习一个东西的话我们自身的发展或许不会停滞不前,但会进展的很慢。所以学习哲学的思考方式真的刻不容缓。

    写完了《简单的哲学》读后感其实感觉还是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到,如果说《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读后感我写了书里面的两三分的话那么我可以明确的说,《简单的哲学》这里面的东西我仅仅写了十分之一不到。很多东西我都没写出来,哲学与生活的交互、论证的高级方法、怎样反驳别人怎样证明自己还有现实中看到的一些简单却容易忽悠人的论证等等我都没有写出来,或许是自己的文字功底还是没能驾驭这么大的架构吧。

    读《简单的哲学》有一种明智的感觉。正如上面说的如果不仔细分析学习我们所学的知识的话,其实和没学没什么两样。也希望自己以此为戒,认真学习哲学的基本工具,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单的哲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pqa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