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两都赋》的班固很看不起他的同事傅毅,后者虽也是一位辞赋大师,两人水平相当。
班固曾经给他的弟弟班超写信说:“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武仲”,是傅毅的字。班固给那个后来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闻名的弟弟的信,就是讽刺了傅毅的文章拖沓。
这是曹丕在他的《文论》里提到的一件事。在这篇文章里,曹丕还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文人相轻。
曹丕说,文人相轻,从古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了。他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人们很容易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而文章的类型太多,很少有人能把所有文体都写好,所以就会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敝帚自珍,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就是这么难。
其实,不仅文体的类型众多会让人以己之所长比较别人的所短,造成文人相轻。
而且,即使文体只有一种,文人依然还会相轻,因为文章的好坏缺乏硬性标准,主观性太强。
甚至,不仅文人会相轻,所有人都会相轻。
只是文人相轻最容易被捕捉到,因为文人最爱写东西了,而且都自恋,不自觉地就会褒贬人物。白纸黑字,记录了别人的短处,也记录了自己的偏见。
文人往往自视甚高,个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自得(我想说,他们往往误国)。
一个人对自己身上看重的东西,就格外要向别人显摆。
而我们试图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别人在这一项上的评价。这是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
在这项研究实验中,数百名参与者要观看一部短片,然后两两一组进行讨论。
研究人员给了一半的参与者“印象管理目标”,即要求他们表现得或内向、或外向、或聪明、或自信、或高兴中的一项。
小组讨论过后,参与者要给自己和同伴的个性打分。
然后,研究人员发现,在参与者自己试图展现出的个性特征这一项,比如聪明,带有“印象管理目标”的参与者往往会给同伴对应的这一项(比如聪明)打低分,而对其他个性特征打的分就很正常。这是因为,当我们试图突出自己某种个性特征时,会无意中提升对别人在这一项上的评价标准——这一提,就提到其他人达不到的地步,所以你会看轻其他人。
换一句话说这个原因就是,当自己拥有一项自我认可的品质时,比如文人能写作,他观察另一个人时,他的着眼点就会落在这个人身上有没有写作能力上。说实话,文人也鉴别不出其他方面的技能了。但是,如果这个文人自己的写作水平是80分的话,则对方要达到100分的写作水平才能让文人认可他。而如果这个文人自己的写作水平80分还不能令对方满意,此时文人就会说“你不知道我已经多努力”。真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文人相轻正是如此。
所以说,不是文人不能相重,而是,你的写作能力要能够达到辗压他的水平时,他才会尊重你。比如,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肯定是会尊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一句话说,文人相轻是常态。再加一句,一个文人被看重,经常是圈子外的人,不明觉厉,奉承他的结果。而这个文人的真实水平其实可能一点也不高,如果他自己还太轻浮就更容易被别的文人看轻了。
因此,当你刚好是一个文人,又很在乎卖弄自己来给人留下好印象时,如果对方看起来不像你一样那么富有才情时,别以为他们真的欠缺这些特质。有可能正是因为你试图展现这些特质,所以贬低了对方的这项特质。所谓的对方没有才情,可能只是没有达到辗压你的水平而已。
文人自我评价过高,容易轻视别人,本来也是他们的一项生存优势。文人如果真能很客观,那么信心和勇气肯定不足,这叫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怎能适应在人间生存呢?这么一推论,得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即好像文人注定是脸皮厚的呢。如果看起来脸皮不厚,那就是太虚伪的缘故了。因为他挺能写的,左右逢源的那种,看,这种柔软的身段!
得出这个反常识的结论,很意外的。我们一般觉得文人很爱面子的,才不会厚脸皮呢。所以这里的思考是没有预设立场的真正的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思考呢?得是由这个思考推论出来的思想是如此之离经叛道,以至于连本人都反对它,那才是真在思考。如果只是选择自己能接受的证据去证明一开始就要证明的“命题”,都是伪思考。
那么,你是否认可文人脸皮厚这个结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