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祭祖,踏进故乡的土地,青秀的山林摇落一缕春风,佛过我深嵌心底的乡情,浓烈略伤感。越是近乡情越怯,熟悉的木瓦房,熟悉的梯田,熟悉的面孔,勾起儿时成长的点滴记忆……
岩排溪村在这里,儿时的玩伴曾围在篝火旁,牵手绕圈捉迷藏,纯真的笑脸涂抹着夕阳,快乐到黄昏;在这里,儿时的我们放牛牧羊,手执竹鞭,成群结队,吆喝一路到溪流、到山顶,童声响彻云霄;在这里,我们的祖辈传承辛劳,肩挑背驮踏朝露,田间地头傍斜阳,养育一代又一代。
童年时,我曾憎恨,这里直陡的大山阻塞了交通,封闭了故乡,阻挡了我们的视野,裹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为了让儿女走出这座大山,父母不辞辛劳,他们蹒跚的步履、佝偻的背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大山里映沉。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两鬓早生华发。如今,一条蜿蜒曲折的村级硬化公路绕过延绵的山脉、截断几层梯田,直达村部中心,方便了交通,惠及了村民。
岩排溪村部我在十几岁时,随父亲到乡镇林场居住,后又去县城读书,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离开故乡的那些日子,最是怀念这里独特的“鱼味”。稻花飘香时节,方块田里鱼头攒动,稻谷金黄,家家户户在稻田“开沟引渠”,把水放干,捉回养了几个月的“稻花鱼”。许是故乡特有的土质和那凿壁而开的九龙水坝引进的汩汩溪水将稻田里的鱼养育得活泼而肥美,才有了故乡“稻花鱼”的独一无二。那一锅锅煎得金黄的稻花鱼,和着一瓢山泉水煮开,浓白色的鱼汤,味道鲜美回肠,是儿时最美的佳肴,是我永远割舍不掉的乡情。因鱼味独特鲜美,稻田硕果累累,早些年故乡就收获了“鱼米之乡”的美誉。
春耕的梯田家家户户几百斤的稻花鱼,村民都做成了干鱼或者是酸鱼。记得我们上镇里的初中时,几乎每周都拿自己炒好的酸鱼或是干鱼换别村同学炒的肉吃,他们好喜欢吃我们岩排溪的鱼,我们也乐滋滋地吃他们带的好菜。如今,村里务农的人少了,外出务工的人多,稻花鱼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吧!故乡的稻花鱼虽然产出量比以前少,但“鱼味”还是那么鲜美,仍是记忆里的味道,不改初衷 。只是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很稀有,价格也不菲。尽管如此,稻花鱼成熟的季节,还是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能够尝到故乡新鲜的稻花鱼。村民做成的稻花“干鱼”和“酸鱼”也是闻名千里,畅销三湘各地。
故乡的梯田极富特色:依山而布,层层叠叠,三面环抱村庄,执手相伴千年。记忆中的梯田远比眼前的梯田茂密、丰满。三月油菜花开,一枝枝,一片片,一层层,似金黄色的绸段层层铺展,环绕着宁静的村庄,宛如一幅金碧辉煌的村居图,将故乡的绚丽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每年阳春三月,都有外乡的游客前来赏油菜花,拍个美照。我是错过了她的妩媚。清明时节,油菜花已谢过枝头,梯田已换了青衫,满田的油菜籽饱满丰盈。我知道,故乡的梯田土质浓厚,从不负一春,不负四季轮回的耕耘。
满田的油籽清一色的木瓦房古朴沧桑,吊脚楼、转角楼俏美风情,四合院、前庭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融入这里,仿佛聆听到远古的琴声,泛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伤春落寞。我凝望着错落密集的吊脚楼,它们挨家挨户,守望一春又一春,相伴一年又一年;我想象着童年村子的泥泞路,它们伴着牛粪味、横七竖八地躺在故乡的地床几十年,与楼阁相望,与大地相恋。
古建筑群时光流水奔腾,洗刷了故乡山色。记忆中的泥泞路褪变成今天的硬化路,一条条白色的水泥路绕村匍匐,挺进村庄的各条小道,蜿蜒洁净;一盏盏白色的太阳能灯辉映着月色,照亮静谧的村庄,流光晶莹。秀丽青山掩映下的潺潺溪流,一直低吟浅唱,任冷月无声,任山高路远,还是那般轻盈,那般恬淡。
故乡因梯田极富特色,也因古建筑群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2011年,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正一步步地奔向小康。清一色古朴的木瓦房,静谧中透着历史的沧桑;顺山而布的层层梯田,依稀泛着流年光样;夕阳下的嬉笑书童,承载了乡亲们遥远的寄望。诚然,故乡告别了贫穷,收获了繁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