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被尊为“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它的合理内核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已经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人生事业、商业经营、企业管理、外交谈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孙子兵法》已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拥有永恒的魅力。
《孙子兵法》第四为军形篇,攻守秉持,创造条件,寻机胜敌。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意思是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可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这段的意思是,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实行防御,是由于兵力不足;实行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自九霄而降(令敌人猝不及防),所以,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夺取胜利。
01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是本篇的主导思想,创造条件,积蓄作战力量,使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基础上,去等待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才能取得胜利。
要使自己成为“胜兵”而不是“败兵”,孙武的“先为不可胜”谋略有三个原则:
第一,把握不败给敌方的条件,以保存己方实力。一定要做到“不可胜”的程度,经得起敌方的任何进攻。
第二,要待时而动战胜敌人;即“可胜在敌”要看是否有导致失败的因素。
第三,预测战胜敌人的时机而不蛮干。预测捕捉击败敌人的战机决不能忽视,这是为什么说“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根据。不可贸然发起进攻,要静待时机。
1812年,拿破仑统率60万大军,对俄国进行歼灭战。当时俄国前线部队只有13万人,难以抵抗法军强有力的攻势。俄军统帅库图佐夫面对强敌,决定采用“先为不可胜”的作战方略,先大后撤,保持自己不败,再待机破敌。
库图佐夫指挥俄军撤退时,沿途实行坚壁清野,使法军得不到粮食和战备物资。于是法军不得不拉长战线。
库图佐夫经过分析,主动放弃首都莫斯科,撤走前,还放大火把莫斯科所有的粮食和物资烧毁,使莫斯科成了一座空城。当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莫斯科后,一无所获,加上严寒的冬天,法军供应奇缺,疾病流行,处境极为艰难。
拿破仑欲进不能,欲守不能,被迫撤军。精疲力竭、饥寒交迫的法军此时斗志全无,听到撤军命令后,竞相后退,秩序混乱。库图佐夫见法军状况,抓住时机,组织反攻,大败法军,收复了全部国土。拿破仑最后仓皇逃回巴黎,几乎全军覆没。
俄军以劣胜优,避敌锋芒,待法军混乱之际,一举进行反攻,终取得大胜。正是在不具备先机制敌条件下,运用“先为不可胜”谋略而取胜的典型。
02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攻守,要根据条件进行调整。善攻善守者,正是基于自身分析,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取相应的攻守策略。
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公元1399年,朱棣(朱允炆叔叔)从北平起兵南下,不久攻占了德州(今山东德州),气焰十分嚣张。
往南下时,必须经过济南,此时济南的守将是铁铉。当朱棣带领大兵攻到济南城下时,铁铉早已做好充足准备。朱棣连续发动的几次进攻都被铁铉击退。
朱棣为了尽快攻占济南,心生一计,要水淹济南城。铁铉得知消息后,同样采取计谋,让全城诈降。铁铉派人给朱棣送去了投降书,朱棣信以为真,就准备进城接受铁铉的投降。
谁知道,铁铉已在城门上提前悬一块千斤重的铁锤,只等朱棣到来。朱棣刚到城门口时,铁锤落下,将朱棣的坐骑砸倒,朱棣被战马掀翻在地。朱棣惊魂未定,险些丧命。
死里逃生的朱棣,对铁铉恨得咬牙切齿,发誓攻下济南,要千刀万剐铁铉。可济南城有铁铉,还有盛庸、高巍等人的全力坚守,加上粮草充足,上下齐心,朱棣一连攻打两个月,没有把济南攻克。
朱棣看久攻不下,也就悻悻撤了兵。时至今日,济南人为了纪念铁铉的功绩,在城中心立了一个铁铉的塑像!
生活中,我们也要有“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思想。因为,它指引我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