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历史中都学过商鞅变法,知道商鞅是一个了不起的改革家。这里说的商鞅就是公孙鞅,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可能有人不一定相信,但综合比较之后,本人认为公孙鞅在古代所有改革家中应该是屈指可数的。
公孙鞅,生活在战国时代,出生年月不详,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卫国国君后裔,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来,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他商、於之地,号为商君,所以后人又普遍称他为商鞅。
卫国在战罢七雄称霸的时代是一个小国,附属于魏。公孙鞅虽然是卫国国君后裔,但到他这一代早已经家道败落,不过,公孙鞅读过很多书,所以他特别想出人头地,于是想方设法求仕。
开始时,年轻的公孙鞅把希望锁定在魏国,因为当时魏国比较强大,当年魏文侯进行变法,重用能人贤士,将魏国打造的在战国七雄中属于比较强的。公孙鞅所在的时候,魏国国君是魏惠王。
魏惠王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根本就不把这么一个年轻无任何资历的公孙鞅放在眼里。当时,公孙鞅通过努力投到魏惠王信任的魏相公叔痤门下做了一名家臣(中庶子)。在公叔痤的府上,公孙鞅有机会系统研究了魏文侯当年重用的李悝、吴起的学说与改革实践,对他本人的能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一待,就是四年。可是,公孙鞅还没有让公叔痤引导重视并推荐给魏惠王时,公叔痤就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了。有一天,魏惠王亲自到公叔痤府上探望并问道:“万一先生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国家可怎么办呢?”公叔痤乘间便把公孙鞅推荐给了魏惠王,可惜的是魏惠王并不看中公孙鞅。公叔痤看魏惠王看不上公孙鞅,但给魏惠王建议既然大王不想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杀掉,免得他为别国所用。然而魏惠王不以为然。
魏惠王走了后,公叔痤又后悔了,于是告诉公孙鞅赶紧跑,防止魏惠王将他杀掉。公孙鞅并未因此而埋怨,还劝公叔痤好好养病。
等到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感觉在魏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就想着另谋出路。正好,此时,秦国发布招贤令,广招天下英才,进行国家改革。
此时的秦国刚刚换了国君,新上任的国君是秦孝公。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也是一位比较厉害的国君,只是在他的任内并未让秦国真正强大起来,也没有收回由魏国控制的河西之地。所以,在他临终之时留下遗言:“没有收复河西之地是为父的耻辱。”所以,秦孝公上任后要继承先王遗志,变法图强,实现强秦大业。
就这样,公孙鞅来到了秦国,投到秦孝公宠臣景监门下,做了一名食客。景监是一名非常有眼光的太监,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
但第一次推荐时,公孙鞅向秦孝公大讲“帝道”,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治理之道来游说秦孝公。但秦孝公不为所动,为此还责备了景监。但景监并未因此埋怨公孙鞅,而是在公孙鞅的极力诉求下,第二次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
公孙鞅第二次见秦孝公,他带去的是“王道”。他希望用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夏商周三代的事业打动秦孝公,但还是不被秦孝公所动。事后,景监又被秦孝公痛骂一通。在公孙鞅的再三请求下,景监第三次向秦孝公推荐了公孙鞅。
公孙鞅第三次见秦孝公,已经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于是这些大谈“霸道”。认真、详细地为秦孝公说明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及可能带来的光明前景。这一次,秦孝公非常满意,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后又两次会面进行长时间交流,彻底打动了秦孝公。
由是,秦孝公力排众议,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的变法。公孙鞅的变法可谓影响深远,有许多做法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他提出的郡县制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也正是有了公孙鞅的改变,才让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公孙鞅不得善终,在秦孝公死后,被秦惠文公所杀,而且是五马公尸(车裂)。但秦惠文公并没有废除公孙鞅的变法,而且继续沿用了他的变法。
试想,古代历史上,有哪个改革家能够让一个国家统一全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改革家只能通过改革强大实力,免遭外敌入侵。而公孙鞅的改革则是让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开启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