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路人
一个有态度的极客@靠谱的投资人
庄子说梦,其实就是一种极客精神这是行路人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言有物,行有格。行路人践行:行文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出处严谨。这一篇读书笔记要说的是:莫若以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之所以有儒墨两家的是非之争,在于其各自都以自己认定的“是”来对待对方的“非”,以自己认定的“非”来对待对方的“是”。
要避免这种“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争辩情形,就得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可以把这个共同的标准称之为“明”。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明”,即要去做到“莫若以明”。
庄子所说的“明”,其实就是现代人常说的“认知”。认知就是概念加方法论。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井蛙不知“海”的概念,夏虫亦不知“冰”的概念。
在当今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平台充斥各种信息,无数的人不加甄别,照单全收,貌似知“海”知“冰”,涨了姿势,增了见识,实则满头浆糊,以偏概全。
“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电影《后会无期》海报
深有同感的“道理”:大多是用寓言、某种现象、虚构的故事来说明,不过是写作上常用的比喻、类比的手法。概念不清、出处不明,更别谈有具体的方法论,当然于人生无益。
莫若以明,不过是要我们凡事探个究竟,查个明白,建立认知(概念+方法论)。
这就是我常常强调的一种“极客”精神,或者说,一种认知盈余。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结尾。
三个老汉在皇城根下晒太阳。
拾粪的老汉说:“如果我当了皇帝,我就下令这条街的粪全部归我,谁去拾我就抓谁”。
第二个老汉是砍柴的,不屑一顾:“皇帝拾粪干啥?如果我当了皇帝,就打一把金斧头,天天用金斧头去砍柴”。
要饭的老汉听完后眼泪都笑出来了:“你们两个真有意思,皇帝还用得着干活吗?要是我当了皇帝,我就天天坐在火炉边吃烤红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