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读书文惠书屋
《论语》讲堂留影200

《论语》讲堂留影200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4-29 05:06 被阅读0次

    2024-4-28 二百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8.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语音整理
    如果我们把本章和上一章联系起来理解,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为什么不易得呢?就是因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首先来看“笃信”,就是深厚、牢固、坚定地相信。比如我们学《论语》,那是因为对孔子思想的笃信,所以我们才愿意去学。如果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谈资,就没有必要过多地浪费时间,简单了解就可以了。也正是因为“笃信”,所以才“好学”,才不被其他的一些思想所干扰,所迷惑,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这种信仰都不会动摇,有了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在学问上不断精进。
    一方面“信”,一方面“学”,学完以后还要去执行。所谓的“守死”,是不折不扣地去执行那“善道”。这个“道”,应该就是指有仁德的君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之道。
    在这里注意,“守死”不是“死守”,“死守”是刻板,不懂得变通,无条件的去执行。“守死”,就不一样了,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根本的目标没有变化,内心对于“道”的坚守是没有改变的。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可能是周代的一句俗语。说到底,就是自己的身体要爱护好,要保护好。因为,儒家一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有所毁伤”。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所有权,这是归父母的,是父母赋予你的,是让你孝敬父母的,不能随便地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对自己有所损伤就是对父母的不孝。但是见义勇为,为了大义,关键时候是可以“杀身成仁”的,因为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的“孝”是一体的。
    孔子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道”,对于天下的君子是寄予厚望的,就是“有道则见”,有机会你就要出来做官,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也就是孟子所讲的“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说,如果天下有道,你不仅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你个人也可以实现“富且贵”。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就要隐,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类似的观点孔子多次讲过。比如《述而》篇里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宪问》篇里则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公冶长》篇里,孔子在评价宁武子的时候这样说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总之,孔子在这一章主要讲了从政者的进退之道和人品修养问题。就是说孔子在给弟子传授为官且保身之道,同时把个人的贫贱荣辱和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这一点是有积极意义的。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孔子提醒弟子要先“好学”才能“善道”。而且为了要行“善道”,也得看清楚大环境的情况而作调整。

    孔子说:“君子要先能努力向学,充实自己的智慧,才能守护自己相信的正道,而且必要时也可以为道而牺牲性命。可是,君子不会去一个即将崩解的邦国去行道,也不会久留在一个已经礼乐崩坏的邦国中。天下如果能行正道,就出来替天行道;天下如果没有行道的条件,就藏道于民,等待更好的时机再来学以致用。如果邦国能行正道,君子还不为君上所用,落得没有钱财又地位低贱,这实在是耻辱;如果邦国不能行正道,自己却钱财满屋而且地位高贵,这也是耻辱。”

    这里的“笃”,《尔雅·释诂》说是“固”,朱子说是“厚而力”,其实就是“坚定”。“笃信好学”就是“坚定地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信”在此不是“诚信”而接近“信仰”。“守死善道”也是“坚定到宁可为自己的善道牺牲性命”,“死”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4.8)的同样意思。这章的“笃信好学”要一起看,而且也要当成“守死善道”的前提。有了前者,才会有后者。也才会有判断能否行道的智慧,也才能决定是要“用行”还是“舍藏”(《述而篇》7.10)。这里的“好学”,皇侃说是“好学先王之道”,配合“守死善道”的“善道”,比邢昺说的“好学问”要能前后一致。

    这章的正文有一层一层的渐进关系。“危邦不入”和“乱邦不居”是假定两种情况:为了行道,看到将乱而未乱的邦国,就别去浪费气力;如果身处的邦国已经礼乐崩坏,大势已去,君子也就应该走人。从这句话来看,“守死善道”并不是要弟子“为君上效忠到牺牲性命的地步”。接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因为“人能弘道”(《卫灵公篇》15.29),所以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和所相信的善道,不可轻言牺牲。等待能行道的机会出现,再来一显身手。在这样的机会没到来之前,当然要将善道隐身和广播民间,耕耘“善道的后备军”,而不是做个“离群索居的隐士”。最后的“邦有道”和“邦无道”说的是有朝一日,因为准备好自己和能用事的团队,有朝一日还是能将善道行遍天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贫贱考虑,而且好学了半天却没有用事的智慧,那真是君子的最大耻辱。

    这就让我想到毓老师的感叹:“读书读这么多,一本都用不上,又有什么用?”

    钱穆解译

    〔解〕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信,信此道。非笃信则不能好学。学,学此道,非好学亦不能笃信。能笃信,又能好学,然后能守之以至于死,始能善其道。善道者,求所以善明此道,善行此道。或说:

    守死于善与道之二者,今不从。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不入危邦,则不被其乱。不居乱邦,则不及其祸。全身亦以善道。然君子身居其邦,义不可去,有见危而授命者,亦求善其道而已。此皆守死善道。盖守死者,有可以死、可以不死之别。必知不入不居之几,乃能尽守死善道之节。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犹现,犹今云表现。君子或见或隐,皆所以求善其道。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有道而屈居贫贱,不能自表现,亦不能善道之征。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无道而高居富贵,更是不能善道之征矣。盖世治而我身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我心无可守之节,皆可耻之甚。

    合本章通体观之,一切皆求所以善其道而已。可以富贵,可以贫贱,可以死,可以不死,其间皆须学。而非信之笃,则亦鲜有能尽乎其善者。

    〔译〕

    先生说:“该笃信,又该好学,坚执固守以至于死,以求善其道。危邦便不入。乱邦便不居。天下有道,该能有表现。天下无道,该能隐藏不出。若在有道之邦,仍是贫贱不能上进,这是可耻的。

    若在无道之邦,仍是富贵不能退,也是可耻的。”

    〔按〕信之笃,一把双刃剑。乍一眼“守死善道”,就评之为大语,不可全信。本章孔子有意把几个矛盾的道理按在一起,似乎想说明中庸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20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jt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