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 1984年出品 片长180分钟
莫扎特(1756~1791)是一位奥地利的著名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在他短短的35年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交响乐,歌剧,钢琴协奏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流传甚广的,耳熟能详的,至今还在舞台上经久演出的就有《费加罗婚礼》《魔笛》《安魂曲》等等。
如果说,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是为音乐而生,那他一定就是莫扎特了。莫扎特是一位宫廷乐师的儿子,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深得教皇的宠爱。由于莫扎特行为举止无礼,性格放荡不羁,说话粗鲁,喜欢傻笑,触怒了大主教而被赶出了维也纳驱往萨尔茨堡,让他在那里好好地去学会怎样守好自己的本分。教皇却不以为然,主张把他留在维也纳,以此故意来激怒大主教。为了欢迎莫扎特的到来,他亲自弹奏了一首萨列里谱写的进行曲,虽然他的技术并不高明,但还是受到了大家的掌声。当教皇把乐谱交给莫扎特要他继续弹奏时,他声称不用看谱,全部乐谱他已背下来了。由于他即席作了一些增添和修改,乐曲变得比原作更为出色,也受到了大家的热烈的掌声。作曲家萨列里只好哀叹,上帝既赋予他用音乐赞美上帝的使命,为何又让他黯然失色呢?这使得他更为的嫉恨,嫉恨有一天莫扎特会取代他。他是一位刚愎自负的人,在加上他的学生,他的心上人卡捷琳娜也爱上了莫扎特,于是他便收买了一名女佣来进行对莫扎特的陷害,于是他自己也便化装成莫扎特父亲的模样,去向他求索一首献给他父亲的《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要利用莫扎特对他父亲的怀念来加大他的创作进度,也迫使他无休止地去作曲,以此把他的身体来搞垮。
嫉妒,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虽然都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的天才,但也没有人有足够的勇气来承认自己是什么的庸才。可悲的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并没有萨列里那样的眼光,因为他至少知道莫扎特是一位天才。就像是庸才向上帝乞求一世的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了天才就是光,光,从来就没有影子。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天才并不是被嫉妒所扼杀,天才是被没有眼光的世人所扼杀。扼杀的不是天才的生命,扼杀的是天才的才能,智慧和创新。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天才没有错,庸才也没有错,错的是人的阴暗心理,错的是人的本能反抗,这一切不过都是天意,这一切也不过都是运气吧。让你发光的是运气,让你埋没的是天意。
我以为,一般的来说,人物的传记片是最难以影像的形式来展现来突破的,特别是那一些闻名遐迩的杰出人物,那一些沧海一粟的公众人物。一个人的一生再怎么的精彩,也摆脱不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可是这一部影片就与众不同了,它颇具匠心地选择了一段因嫉妒心理而导致了莫扎特英年早逝的事实,并加以莫扎特大量的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歌剧,乐曲的片段来巧妙地插曲,来引人入胜地剖析了莫扎特传奇的坎坷的一生。就像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在1830年写过的一部讽刺短诗剧《莫扎特与萨列里》中,曾深情款款的又义愤填膺地说;“我妒忌,我妒忌,天哪,神圣的天赋,不朽的天才,竟不是奖给自我牺牲,灼爱,劳作,热情和祈求的人,却偏偏光顾一个狂妄者,一个浪荡子,那还有什么公正可言?噢,莫扎特,莫扎特!”他的短诗剧把一个真实的事件写得恰如其分,也让人们都能够去接受。
我也以为,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有着天赋般的作曲家,运用他的歌剧,交响乐,协奏曲等音乐,在影片中不断地再现了他不仅有着举世无双的音乐才华,也不仅有着对音乐毫无杂念的热忱,更重要的有着向往自由的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更重要的有着自信而不愿拘泥皇室贵族制约的傲气。影片中的这一些音乐,特别是《魔笛》和《安魂曲》的音乐,它所生动地揭示着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矛盾痛苦的心情和灵魂深处的天籁般的音乐才华。
电影结束了,让人惋惜的是,在他的葬礼上,没有鲜花,没有挽联,也没有送葬的队伍。如同一个平凡的贫穷的人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墓,一块不大的,一块长满杂草的地。但这一些重要吗?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19部歌剧,40部交响乐,27部钢琴协奏曲和5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各种体载的声乐,乐器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