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责任的回归

责任的回归

作者: 小懒与小勤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20:59 被阅读0次

    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回到杭州,放下行李,老公就对女儿说:“快,去把自己作业整理下,看还有多少没写。”,女儿慢悠悠的拿出书包开始整理。

    老公继续说:“看,你这一本英文字母练习本,到底要写到几页啊?”

    “我也不知道啊”女儿有些无辜的说。

    “那你快点写啊,多写点,要不然明天老师肯定要批评你的。”老公急匆匆的说,

    老公平日是个挺淡定的个性,但是因为担心女儿没有做好作业被老师批评不好受,开始着急起来。

    当时,我在房间整理行李,忽然联想到昨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有些家长管教小孩的时候,给孩子的理由,经常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博主有一天在坐高铁的时候遇到一个熊孩子,一直踢她的椅子,她回头对孩子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的椅子了?”,孩子妈妈就冲着孩子来了句:“别踢了,阿姨生气了”,博主是脑科学家,她认为妈妈应该说“不要踢别人椅子,这是不礼貌的”,这个妈妈教训的原因说错了,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周围人不生气,我干什么都可以。“ 这种“归因错误”的教训的特点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在别人身上。当时这条微博下面有很多评论还有不少怼这位博主的认为她没有小孩,所以不懂带孩子的难处,毕竟威胁来得更快速。

    我当时看完博文,联想起心理学中说到的情绪ABC理论,当事件A发生了,产生了C后果,中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是我们的信念,从小不知不觉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和观察得来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信念,它是无形的,但是却是每个人情绪体验千差万别的根源,比如博主说的那个孩子,那个时间他也许会觉得因为这个阿姨很容易生气,所以他才被批评了,会产生都是别人不好相关的这种归因。而不是,他要开始学会在公共场合遵守适当的规则。

    之前自己开绘本馆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有些1岁左右的孩子很想要进来玩,但是因为太小,拿起书开始翻来翻去,乱扔,带来的阿婆可能担心我不高兴,就会对孩子一直说"我们走吧,你这样阿姨要駡你了”,甚至还有说“阿姨要駡咯,阿姨要打咯”这种威胁的话,虽然我一再声称,没关系的,随便看,或者给孩子一本翻翻书,但是阿婆本身没有任何的行动,不引导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只是一直念叨我可能是个凶恶的老巫婆。这个时候,有的孩子会露出畏畏缩缩的表情,久而久之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好险恶,大人都不可信任的。还有些孩子天性就是要挑战,看你没说话,继续干自己的,聪明度都放在怎么拿捏不被大人骂的底线上。

    回到老公说女儿作业的事情,和微博上看的例子并不相同,但是背后的归因因素也是存在,我瞅了眼女儿,她慢慢悠悠的拿出本子打算做,心不甘情不愿的,被逼着做一件事情的感觉谁都有过,我走过去,抱了下她,说:“嘿,宝贝,上次你和我说最羡慕写英文字母漂亮的人了,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写好对不对?”,她说:“是啊”,我继续说:“所以,不管老师批不批评表扬不表扬,其实你自己也是想要多练习的对吧。”她笑呵呵的点了点头,懂了我的意思,乐呵呵的继续去写了,一口气写了好几页。

    对于孩子做的很多事情,原本是自己愿意做得,毕竟追求更好,更有价值感是人的本性,然而有时候由于大人心急的威胁还有催促,反而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那个动力,干脆完全依赖外在的动力,或者对抗外在的压力上来。

    回想起来,日常中,我也常会不知不觉,提到“要不然”这个词,仿佛女儿听到这个词就会马上去迅速干完我所希望她做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权威总是习惯用威胁来让大家服从,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习惯了这种方式,“不得不”做了很多的事情,不得不加班,不得不整理房间,如此种种,由小到大,不知不觉偏离了自己的内心,当自己做了父母,又重复了这种模式。

    因为怕被骂去做一件事情,和因为自己想要变好而做一件事情,看上去似乎都一样在做,可是内在动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提醒自己从自身出发,慢慢把责任回归自己,做好并享受自己选择的事儿,也慢慢引导鼓励孩子从自己出发,努力做好她自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责任的回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cv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