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问我,作为一个准教师,有什么教学经验,从何而来的。细细会回想那一个多月的实习,担任两个班的实习物理老师,和其中一个班的实习班主任,说没有经验的话,似乎有些对不起这一个多月的光阴吧,虽说如此,还是得慢慢思量。
以我一个多月的实习来看,我觉得教师就宛如是一位中医,“望闻问切”也俨然成为一个教师的必备技能了。“望”,即观学生气色;“闻”,即听学生气息;“问”,即问学生症状;“切”,摸学生脉象。
在课堂上,作为教师,不是仅仅任务式地把课程内容上完就结束了,不是一堂课噼里啪啦地、一气呵成把课上完就好了,而应该仔细环视班里同学的神情及状态,如果学生不能跟上课程节奏,神情疑惑时。这时的学生就相当于“病人”,无法专心吸收知识,教师应该充当“中医”,停下脚步,放慢步伐。课堂上,善于与学生沟通,询问学生是为何,寻找症状。
在实习期间,初为人师,刚开始几节课,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课堂上有些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有些学生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有些平常跟我玩得比较好的,则会给面子地应和几句。那时候觉得有种挫败感!课后我就去找个别学生聊聊,听听她们的想法。后面有些学生跟我说,我的课堂有些呆板,只是把内容给讲了,不是很有趣。她们喜欢她们英语老师上课,因为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会穿插她到处旅行的所见所闻;她们喜欢原先班主任的课,因为他说话幽默有趣,通常会引得哄堂大笑。
“闻”过之后,我感触颇深,作为初中生,14、15岁的孩子,正值好奇心膨胀的时候,探索新事物是他们的特点。课堂枯燥无味,他们会厌烦。接下来我开始了“切”的环节,摸清脉象,寻找切入口。没课的时候,我会去听她们英语老师与原先班主任的课,借鉴前辈的经验。听完英语老师的课,确实,这位老师会比较融入学生群里,她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点,PPT里会播放一些当代潮流的照片,她会和学生探讨她看过的、喜欢的动漫、电影等等,学生的热情高度膨胀。
“切”之后,即摸清脉象后,我开始“配药方”了,对症下药,我把PPT播放数遍,熟悉具体环节,可以做到说与PPT的内容对上,在内容上穿插生活知识。比如在讲“噪声的控制与危害”这节课时,关于噪声的定义有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来解释,我就举例,在他们中午的午休阶段,若有同学叽叽喳喳讲话,影响其他同学休息,这就是从环保角度来定义噪声。所以我又从另一方面,提醒他们要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再讲到“温度”这一节时候,恰巧当天天气降温了,我就以气温变化的生活例子,环环相扣,引出温度概念,学生也对于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很有积极性。有时候课堂时间充裕,我会给他们说说物理小知识,跟他们说,其实物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抽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会给他们介绍我去参加教师技能比赛所看到的实验器材和实验现象以及通过PPT展示我自己所制作的实验,他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在实习期间让我更为感动的一件事是,班里一个孤僻不与人说话的学生来主动找我说话。当第一天来到3班时,我就注意到这个女孩子了,她独自一个人坐在第一排,我看到其他同学都会和周围同学探讨交流,而她就一个人静静坐着,班里有笑点,大家在笑,她也会笑,但是我发现了,她在这个班里似乎就像不存在的,她不理班里同学,班里同学也不找她。“望”过之后,我确定了她便是班里的一个“有病因”学生,慢慢地,我开始了“闻”和“问”,很多科任老师对这位小女孩很不满意,说是上课不专心,小动作很多,还会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我咨询了一下班里的同学,听说她是中途转过来这个班的,但是从一开始就和同学们格格不入,大家也嫌弃她不爱干净,甚至是讨厌。而后是“切”,我觉得这个女生心里应该很自卑,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关注。
有时候课堂上,在PPT的某些重要内容,我提醒学生抄到课本,我询问着大家,抄好了吗?我要播放下一张PPT了,很多同学都说好了,我留意到她,看着她摇摇头,我就会再给两三分钟;有时候提问到简单问题时,我也会提问她,让她参与进来,答对了,我会大力表扬她,让她扬起自信之帆。
班里同学嫌弃她总是脏兮兮的,不敢靠近她,在放学后,走廊遇见她的时候,我会主动靠近,搂着她的肩膀,询问她今天的课听得如何,聊得比较好的时候,我就会问她为什么不和同学交流,这样不是很孤单吗?她跟我说班里同学也不喜欢她,她习惯了,她也惧怕老师,小学时候经常被叫到办公室,老师劈头盖脸就是一阵骂。她会和我聊她在家里的情况,她跟姐姐玩得很好,还会和我说说她在家里的日常,说得眉飞色舞。这是我在课堂上从没见过的她,其实她也是可爱的女生。之后我一遇到就会鼓励她多与人沟通交流,跟她说老师并不可怕,出发点也是为她好,放下对老师的恐惧。
让我很开心的是,在临走时候,我和她说,我要走啦,她默默走过来:“你以后不回来了吗,?我舍不得你。”然后把一张折叠好的日历纸塞到我手中,在车上我打开来看,纸上画了个女生,写着“你是最好看的实习老师”。那一刻,我很是感动,她居然终于主动找人说话了。
这些便是我在实习期间有成就的两件事,也是将指引着我以后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扮演“中医”,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