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妈妈,看过电影报道,也听朋友分享过。之前有些排斥,害怕这些真实又沉重场景。
那日先生热情邀约,俩人一起在家看了这部剧。不知道是自己内在有了变化,还是先生热情忽悠起了作用,欣然同意。
电影的前半部分平缓平淡平静,妈妈和女儿都是退休老人了。就是退出职场回归家庭,安享晚年的人了。
一家俩人,她们的交流并不多,女儿忙着整理过世爸爸的地质日记,爸爸是知名的地质学家。
女儿偶尔,会因为爸爸日记里的一些场景画面,和妈妈聊聊一家人过去的日子,那是少有的幸福片段。
当女儿感觉到生活异样,去医院查明情况,才知道自己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剧中女儿平静从容接纳病情,有条有序开始为以后的日子做了打算。
先去银行把自己名下的所有财产过户到妈妈那里,因为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病症发展到后来,是没有行为能力了。
精心筛选着护理院,为妈妈也为未来的自己,妥善安置了去处。
再想想自己要完成的地质日记,女儿决定先把妈妈送到养老院,趁着病情还不重,加速自己的整理速度。
影片在叙述这些情节时,是片段快速闪过的。随着这些镜头感受着女儿急促的脚步,却也有一些沉重的无力感。
当病魔来到,抗拒似乎没有意义,先接纳再调整。曾经是大学老师的剧中女儿,就这样接受了病魔的来到。
她在房间的各处都标上了显著提示,要用有限清醒时间,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那是她和爸爸之间的连接,那也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因为那些地质日记资料,对我国的地质事业,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女儿带着复杂心绪,陪着母亲来到护理院小剧场,母亲专注地看剧时,女儿悄悄地离开了。
毫不知情的妈妈感觉被女儿放弃了,几天后带着牵挂和各种不适应,被护理院的人送回。
在家门口的妈妈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像一个犯错的孩子。这样一个镜头,让我泪目,老去的妈妈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却贪恋那份亲情呀。
回到家妈妈知道真相,也坦然平静接受了这残酷的事实。
八十多岁的妈妈在得知女儿患病后,对女儿说了一段话,亲爱的女儿,因为你生病,我觉得自己又成了一个有用的妈妈。
是的,80多岁的老妈妈又成了有用人,是女儿再也离不开的妈妈。
年迈妈妈的日子丰富起来,她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各种锻炼。
她每日用心锻炼,一下子成了生龙活虎的年轻妈妈。
忍受着女儿各种无常的折腾,详细计录女儿患病后的各种表现,像对待不懂事的婴儿一般,妥帖照顾着60多岁的患病女儿。
只要女儿需要,每个妈妈都会是力大无穷的勇士。
每个妈妈都是英雄,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
影片中有个特别的环节,女儿在公交车上偶遇小偷,被有意栽赃,女儿没有任何争辩。后来又一次偶遇小偷,送给那个女小偷一大摞钱。
爱出者爱返。
剧情有一个暖心环节,曾经的女孩小偷抱着自己的孩子去探望恩人。
已经失智的女儿,抱着女小偷的孩子微笑着。看着那个女孩在自己的家里,帮着打扫收拾洗洗刷刷。
影片中的女儿一生未婚未育,这样环节是有意填补女儿这一世的空白吗。
探讨这环节的意义,先生说或许是吧,这是成全完美。
未婚未育的六十多岁女儿抱着那个宝宝,这一世做了次奶奶,看着那个女孩在家里打扫,那也算是作为妈妈的福利了。
成全是彼此的,你好,我好,大家好。
影片结尾最后是86岁的妈妈,和60多岁坐着轮椅的女儿,在海边跳舞漫步然后镜头拉远,影片结束剧终。
母女俩是在海浪涌来之前回到护理院,还是迎着海浪走向海深处呢?导演没给出清晰答案,是让观众自己定义的吧。
我觉得,她们是迎着浪潮走向海的深处一起永生。以为母女俩以那样的方式走向生命终点,也是最好的安排。
感悟:
老年痴呆不会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号。
只要孩子需要,年迈的母亲依然可以年轻又勇敢。
当病魔来到,不抗拒事实从容去做好能做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