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海量信息的重重包围,面对信息爆炸时代的降临,人类通过工具获取知识的能力快速升级。有一个词儿被大家多次提起,那就是“搜商”
什么是“搜商”?
搜商理论的诞生,是对现有人类情商和智商的完美补充。概念的提出者黄泰山,认为搜商是通过搜索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黄泰山认为搜商不同于情商和智商的地方在于,搜商马上让人得到结果,有时是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是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且是基于庞大的网民和专家的智慧的结果,因此搜商让人类第一次可以最大程度的站在整个人类智慧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
因此,黄泰山给出的搜商公式是:
SQ=M(s) X IQ X EQ,SQ=搜商,其中M(s)=Mind(sourcing)搜寻意识,IQ=智商,EQ=情商。
这个概念更多强调的是搜寻意识,而同时搜商也与智商和情商密切成正比,很好地给出了搜商与智商、情商的关系和区别。
该概念的另一提出者陈沛提出了另外一个搜商公式:
SQ=K/T(C)(SQ=搜商,其中K=knowledge知识,T=time时间,C=搜商指数(社会平均知识获取能力)。
可见,搜商理论更加注重时间和知识的比值,也就是说,搜商关心和解决的问题是智商和情商不能度量的问题——效率。
古典在《跃迁》书里就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在高中时,化学老师出了一道小测验:一道空了好多格的元素周期表,让大家填写。
大部分人都填了一些,不记得的也就蒙几个写。
唯独古典空在那里,并且加了一句“全部元素在课本最后一页可以找到”
当时的老师有没有被气炸,我们不得而知,而古典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就是搜商最好的诠释。
我们没有必要用大脑去记住所有的知识,知道这些知识在哪里更加重要。
“搜商”如何习得?
在过去,我们以记忆力超强为荣;在知识遍地可得的情况下,我们以搜商技能为荣。
想要系统学习知识,可以上“网易云课堂”
想要快速习得一些小技能,可以上“百度”
想要读电子书,可以上“微信读书”
海量的知识向我们扑来,按照以前读书的时候的方法,可能会让我们学到炸裂,精神错乱,怀疑自己是不是超级无知。
未来会有两种人,一种沉迷于信息无法自拔,比如:刷朋友圈”过了一天,刷抖音,过了一晚上,刷电视剧,过了一个通宵。另一种人懂得利用信息开辟事业。
我们想要成为哪种人,就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搜商”这一重要技能。它不再是单纯的反馈你的知识层面,而是你个人认知层面的全然外显。
首先,你的眼界,设定了你的成就边界
有些人不断的在开拓自己的认知边界,而更多的人陷于“达克效应”中无法自拔。
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当我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发表了“我知道”这个观点,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无法自拔。
如果要拓宽自己的眼界,其实很简单,把“我知道”改为“有点意思”就可以了。当你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有点意思”的态度,其实就存有着一颗好奇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好奇心让我们有动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其次,每做一件事情,都提前设定了自己的目标
运用“搜商”的前提是确认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去识别和检索信息,会更加有效,否则,就变成了“自嗨”
比如,写作这件事情,如果不提前设定,读者群是谁?这篇文章的内容对谁有效,那可能文章就变成了流水账。一旦,我们确认了,这篇文章是给终身学习的成长者来看,我们就会提前确认,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写,才能够更好的匹配读者的需求。
定好小目标之后,我们就围绕标题搜索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就可以完成这篇文章了。所以,运用搜商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制定目标,越清晰越明确越好。
最后,“搜商”功能上线启动
我们不再面临信息闭塞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对信息的抉择能力。但人的时间和金钱总是有限的,如何花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答案是,把为数不多的资源花在最有竞争力的地方。
厉害的人已经开始联机工作了,他们会运用“幕布”、“印象笔记”等APP,把自己需要的内容按照模块分类,整合在一起。
读书的方式,再也不是买来很多书,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是,围绕我要研究的主题,在每一本书,或者网站海洋中,通过关键字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比如:如果我们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首先要确认目标,学习心理学,为了什么?为了缓解焦虑,那我们就会用“心理学 焦虑”这样的关键字在百度中进行搜索,也可以在知乎中进行搜索,把这些内容进行5W1H的整合。
就出来一个学习的提纲:
1、什么是焦虑?
2、人为什么会常常感到焦虑?
3、焦虑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4、焦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
5、我们如何和焦虑共处?
6、解决了焦虑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获得了答案之后,就可以去实践搜索来的“干货”,边实践、边反思、边复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真正切实落地,把知识转化为经验,就跨越了从知道到做到这个全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了。
最后,想到了《奇葩说》的辩题: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的话,你支持吗?那一期节目,被誉为“神仙吵架”的局面,精彩纷呈,是那么多界奇葩说,学术性最强的一期。我特别喜欢詹青云的观点“知识只是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无论未来,知识被如何运用,我们都需要提升自己终生学习的能力,成为那个可以驾驭知识,而不是被知识驾驭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