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喜欢旅行,尤其是和老公一起旅行。但我一直说不清楚一个人为什么要去旅行?增长见识?放松心情?可能都有点,但这两个答案都很俗气。
带父母旅行,爸爸常说:旅行,就是离开自己住腻的地方,到别人住腻的地方去看一看。说的是事实,但这种观点带有一种消极和轻蔑,体现不出旅行的意义。
我一直觉得,在旅途中,一个人在不熟悉的地方,所见所得更容易留下痕迹,时间会过得比在熟悉的地方慢,所以会感觉生命的长度被延长了,生命的宽度也加宽了——这是我热爱旅行的支撑点。
今天读了熊逸老师《唐诗50讲》课程的第一讲《望岳》,文章讲述了诗、登高与旅行的相通之处,鞭辟入里,让我心里更加明白了旅行的真谛。
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熊逸老师说:
第一点就是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因为在你深深受过伤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让你触绪伤怀。
这一点很好理解。当一个人受过伤,出门散散心就更能治愈。有的时候在家或办公室闷得太久,走出去,心情就能开阔,也是类似的道理。
第二点是帮你摆脱工具意识,因为在熟悉的场景里,你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工具化。
所谓工具化,我理解的就是“目的化”,比如说:
当你站在十字路口,随便看看或者哪怕不看,你都知道这一条路是通往公司的,要在什么时间坐车才能避开早晚高峰;
另一条路是美食街,下班的时候可以来这里放松一下,填饱肚子。
你还知道哪一栋楼是医院,挂号要从哪个门进,哪一路公交车能把你载到哪个朋友的家……一切对你来说都是达成某个具体目标的工具。
一个人如果常年生活在工具化的心态里,一定会面目可憎、一脸俗气,连他自己都觉得乏味。这时候,就有必要换到一个陌生的场景。
即便那里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没有任何优美的风景,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的快感,因为陌生的环境总会让人对生活拉开审美距离。
我们知道距离产生美。在旅行的时候,我们在空间上和熟悉的环境拉开了距离,产生了“距离审美”。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太赶时间,从而能在时间上和环境拉开审美距离,用悠然的心态欣赏旅途,才能不觉得旅行很疲倦。
登高、诗与远方
最好的审美距离不但要“远”,还要“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即便没有出门旅行,但只要登上一个制高点——也许是一座山,也许是一栋高楼——这个时候,在俯瞰的视角下,一切熟悉的东西都会变得陌生,起到类似“旅行”的效果。这时虽然那些街道和房子都没变化,但他们原有的空间关系突然消失了,我们登高后的新视角,给它们赋予了一整套全新的空间关系,所以我们就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
诗的美感与登高相同。
打动我们的那些诗句,肯定是因为唤醒了我们熟悉的经验和情感。但是,同样的内容用日常语言讲出来就平淡乏味,写进诗歌就会激荡人心。原因在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就像我们所在城市里那些熟悉的街道和房子一样,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但是,诗歌语言运用了倒装、比喻、押韵等等修辞技巧,形成一种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的新语言。这就让原有的空间关系突然消失了,诗歌的新语言带来的新视角,给它们赋予了一整套全新的空间关系,这种由距离带来的陌生感产生了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