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与逃跑:1991年6月——1992年9月
囚禁
巴勃罗虽然从他的人生顶峰掉落,但好歹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安身之处,不用再东躲西藏了。按照投降协议的条款,再加上他对所有罪行抵赖,不用多久他就又会成为自由人。更重要的是,在当下无比混乱的局面中,“大教堂”这个安全的地方给了他机会重整旗鼓,重建他的可卡因帝国。
在巴勃罗四处逃亡躲藏的那些日子,他的无数得力手下被哥伦比亚军警逮捕或击毙,另外麦德林贩毒集团的很多毒品加工厂也被捣毁,这一切导致巴勃罗供应的可卡因价格大幅上涨,从而使他在与卡利集团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现在,马丁内兹上校没法再找他麻烦了,他终于有机会腾出手来大干一场。
巴勃罗开始整顿他的毒品生意。他知道警方和美国人仍然会监听他的电话,所以巴勃罗开始用很原始的方式传递信件:信鸽。
那时律师罗伯特·乌里伟每周会来拜访巴勃罗一次,渐渐发现“大教堂”成了一个豪华住宅。刚开始这里还有个监狱的样子,慢慢地就变味了。巴勃罗的手下从外面弄进来很多奢侈物件,他们把运进这些东西的卡车称为“隧道”。“大教堂”里有酒吧、健身房、桑拿房,所有的房间装修都堪比酒店的豪华套房。他们的饭菜也是由巴勃罗从高级餐厅雇来的主厨准备。巴勃罗在他房间的阳台上放了一个大功率望远镜,经常拿来俯视麦德林,当然还有他住在不远处的家人。
1991年12月1日,在巴勃罗42岁生日这一天,他们举办了一场生日派对。他的母亲Hermilda 送给他两顶俄罗斯皮帽。正如戴着贝雷帽的切·格瓦拉和叼着雪茄的卡斯特罗,头戴皮草帽子的巴勃罗也成了他以后的标志性形象。巴勃罗和妻子、两个孩子在桌子前拍了张合影,他的母亲则站在身后骄傲地看着他们。
巴勃罗头戴母亲送的皮帽与家人合影不管怎么样,“大教堂”根本谈不上是个真正的监狱。比如,巴勃罗爱看球赛,于是他会经常在狱警的护送下去麦德林球场看球赛。甚至有人在圣诞节假期时,见到巴勃罗在波哥大逛商场。
为了打发时间,巴勃罗和手下们经常在“大教堂”里踢足球,巴勃罗喜欢踢中锋的位置,虽然他踢得并不怎么样。乌里伟每次来找巴勃罗谈事时,都要等上很长时间让巴勃罗踢完球赛。
巴勃罗曾对乌里伟说,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报纸上报道的那些爆炸、杀戮、绑架和虐待的故事让自己很恐惧。然而随着自己慢慢长大,他意识到“恐怖统治就是给穷人准备的原子弹,穷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恐怖反击。”
巴勃罗依然把自己看做一个“穷人”,他说他是在政府的“迫害”下被迫变得暴力,但他仍然认为自己受到哥伦比亚大众的支持,特别是故乡麦德林的民众。他每天都会收到他的支持者的来信。巴勃罗常常在其他人入睡后的深夜,坐在阳台上读这些信直到黎明。
在巴勃罗被囚禁在“大教堂”里时,哥伦比亚政府也没闲着,努力搜集他的犯罪证据。九月份,巴勃罗的顶级杀手之一丹德尼·穆尼奥斯在纽约被捕,受到制造哥伦比亚航空爆炸和其它一百多起暗杀的指控。几周后,警方发现了巴勃罗涉嫌新闻编辑吉耶尔莫·卡诺暗杀案的直接证据。这下他和律师乌里伟有得聊了。
巴勃罗在“大教堂”内的房间司法部副部长蒙多萨
加维利亚总统把棘手的“巴勃罗案件”交给了他一位年轻的亲信——爱德华·蒙多萨,他是一位律师,在加维利亚执政后任司法部副部长。蒙多萨没有任何从政经验,而且想法天真,但他是个非常诚实、善良和充满理想主义的人,就像当年的拉腊一样。加维利亚指派蒙多萨调查巴勃罗的案件。
除了搜集巴勃罗的犯罪证据外,蒙多萨同时想建造一所真正的监狱来关押巴勃罗。他想来想去,认为美国人会是理想的帮手。然而在他飞往华盛顿同美国国务院会谈后,却被告知美国法律禁止政府在海外修建监狱。蒙多萨只好联系哥伦比亚本国的建筑商,却没有一家敢接这个合同。最后终于有一家名为General Security 的以色列公司愿意揽下这项工程。然而刚开始施工,麦德林集团的人就在工地上转悠,把工地上所有汽车的车牌号都记了下来。工人们见状纷纷辞职不干了,工程只好无限期推迟。
巴勃罗就像幽灵一样,即便他身陷囹圄,他的影响依然遍布哥伦比亚,令哥伦比亚政府措手不及。那段时间他会指示他的律师给司法部打电话称巴勃罗想上交一大批炸药,然后直接领着执法人员到了一辆卡车旁,车就停在某个政府部门的门外,里面装满了足以炸平大楼的炸药。类似的无声恐吓经常发生。把这些人性命握在手中的巴勃罗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意见:我们别再互相伤害。
1992年夏天,在加维利亚总统亲自过问下,蒙多萨主持建造的新监狱终于再次动工。PNC在“大教堂”周围布设的监听站也有了收获。巴勃罗虽然用信鸽通信,但监狱里他的那些手下却在电话上无所不谈。PNC发现巴勃罗经常将烟草、毒品、妓女等等通过卡车运进监狱,而负责监督的警察却毫不阻拦。这些警察对他们软弱的政府已经有了不信任感,他们亲眼目睹加维利亚政府不敢直面巴勃罗,所以他们也没必要为此强出头,对来往“大教堂”的车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巴勃罗他们也就越来越无法无天了。
愤怒的总统
在巴勃罗被囚禁的第一年里,美国大使馆和包括蒙多萨在内的多位官员力劝加维利亚总统结束这场闹剧。人人都知道,“大教堂”根本不是一座监狱。
只有美国人依然在打击贩毒,新任美国驻哥伦比亚大使莫里斯·巴斯比依然在推动对巴勃罗等毒贩的打击行动,却没什么进展。美国人都明白在哥伦比亚办成一件事太难了,几乎每件事都要扯皮。哥伦比亚军方、警察、情报部门甚至司法部内部帮派林立,这些人整天想得就是相互倾扎。
更让加维利亚总统难堪的是,1992年夏天总检察长古斯塔沃·格里夫公开了巴勃罗在“大教堂”里的奢华生活的照片:水床、高级浴缸高档音响、大屏幕电视等奢侈品应有尽有。蒙多萨对此调查后却发现,这些物件全是合法运入的,原来负责“大教堂”的监狱管理局早就成了巴勃罗的私人机构,巴勃罗名义上是个犯人,实际上却过着度假的日子。
加维利亚总统很愤怒。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监听小组也发现巴勃罗的毒品王国出了点问题。这座保护他的高墙也将他和麦德林集团的直接领导权隔离开来。因此,巴勃罗不得不依靠几个得力成员代他管理。巴勃罗渐渐开始怀疑这些人的忠诚度,尤其是麦德林的加莱亚诺家族和蒙卡达家族。这两大家族早期依靠巴勃罗而发家,就在入狱后不久,巴勃罗要求将他们每月要上交的“战争税”从20万美元提高到100万美元。1992年夏天,就在两大家族的首领佛南多·加莱亚诺和赫拉尔多·蒙卡达两人到“大教堂”向巴勃罗抱怨“战争税”过高时,遭到了巴勃罗的怒斥,盛怒之下,巴勃罗将两人杀害。几天后,巴勃罗又派人将两人的兄弟马里奥·加莱亚诺和威廉姆·蒙卡达杀害。随后这两大家族便同巴勃罗反目成仇,并向哥伦比亚政府报告称,佛南多·加莱亚诺和赫拉尔多·蒙卡达自从进了“大教堂”后就消失不见。
巴勃罗的肆意妄为,最终促使加维利亚总统决定对他采取行动。
成为人质
1992年7月21日,那是个周三,下午已经很晚了,爱德华·蒙多萨突然接到通知马上到总统宫开会。当他到达时,发现会议室里坐满了各部部长和许多将军。国防部长拉斐尔·巴多对蒙多萨说,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将巴勃罗带回波哥大。蒙多萨闻言十分高兴,因为之前巴多一直不让军方介入此事。然而,接下来巴多的话却让蒙多萨始料未及,他让蒙多萨亲自去“大教堂”执行转移巴勃罗的任务,以便让这一切合理合法。波哥大这些政治人物的算盘打得很精明,让国家司法部副部长出面,一旦发生不测,自己就免于受到质疑和指责。
加维利亚对此事非常重视。他不想让他的政治对手把巴勃罗坐牢了还依然杀人如麻这样的事情捅给媒体,不然全世界都会认为加维利亚政府和这个服刑的毒枭同流合污。加维利亚受到的尴尬已经够多了。他已经命令军方秘密待命,如有需要,会对巴勃罗采取强制措施。
随后,蒙多萨见了埃尔南多·纳维斯上校,他负责管辖麦德林地区的监狱。纳维斯不停地向蒙多萨抱怨别去惹麻烦,这会让很多人丢性命。
一架小型塞斯纳飞机载着他们飞往麦德林,四十分钟后他们降落在目的地,天已经很黑了。他们坐着吉普车沿着山路前行,终于到达“大教堂”的外围,迎接他们的是第四旅指挥官古斯塔沃·巴多将军(和国防部长没有关系)。古斯塔沃热情地打招呼,但似乎又有着不同寻常的表情。蒙多萨告知他接到命令要把巴勃罗转移到波哥大。然而,古斯塔沃·巴多却说他接到的命令是封锁“大教堂”不准任何人出入。蒙多萨惊住了,军队一直在这干等着!
随后古斯塔沃又通过无线电同波哥大联系,确认接到的命令的确和蒙多萨接到的不同。那一刻,蒙多萨感到特别恶心。这是他效力的政府所做过最令他感到恶劣的事情,也是让美国人经常抓狂的事情,让哥伦比亚看起来就是这么腐败和无能。所有的命令和政策一开始总是充满热情和愿望,而随着命令一级一级往下传递,所有人却开始推脱责任,把事情推给别人,哥伦比亚国家机器就这样一步步变得混乱、无能和劣迹斑斑。
更讽刺的是,身在波哥大的加维利亚总统已经拟好一篇声明称巴勃罗已被转移至另一座监狱,可“大教堂”这里却什么都没发生。
蒙多萨只好再次联系总统办公室,接电话的是总统军事顾问,他告诉蒙多萨,总统大发雷霆,他是被派去监督执行任务,而不是干涉军方的行动。蒙多萨不想也没有时间为自己辩解,只是说会尽力而为。很明显,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那就只好自己来承担了。
蒙多萨第一次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巴勃罗要逃跑。他能想到如果真的发生,那会是对加维利亚政府多么大的羞辱。
他决定进入“大教堂”。夜凉如水,他感到又累又冷,和深深的挫败感。
通往大教堂的路直直隐没在黑暗中。蒙多萨、埃尔南多·纳维斯和一队狱警一直往上走直到看见了灯光,在地上打出一个大大的圆形阴影,旁边站着一个矮矮胖胖的男人,身后站着十几个凶神恶煞的人。那人穿着牛仔裤,亮白的网球鞋和一件厚厚的皮夹克,头发湿漉漉的,像刚洗完澡一样。很显然,这就是巴勃罗·埃斯科瓦尔。
蒙多萨简单介绍了下自己,并和巴勃罗握手。他试着不让自己的声音颤抖:“现接到命令,将你转移至···”
巴勃罗却打断了他,说加维利亚总统背叛了他,因为政府不遵守投降协议,整个国家都将会为此付出代价。随后,巴勃罗的手下叫嚣要杀了蒙多萨。
蒙多萨向巴勃罗保证只是转移他到另一个监狱,没有其它目的,他会全程跟随。
然而巴勃罗什么都没说,抬头看着漆黑的夜空深思,似乎在算计什么。
蒙多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于是说过一会儿再谈,然后转身准备离开“大教堂”
此时巴勃罗的手下却一拥而上,将蒙多萨围住。而当蒙多萨望着那队本应保护他的狱警时,他们纷纷举起枪,然而枪口却是对准了蒙多萨。那一刹那,蒙多萨才如梦方醒,哀叹自己怎能如此愚蠢,没看透这一切。
巴勃罗的人将蒙多萨拽到了房子里,他非常非常害怕,但也十分镇定。他知道现在无论做什么都帮不了自己。
巴勃罗把一把手枪顶在蒙多萨头上,“副部长先生,现在你成了我的犯人。如果他们动粗,你第一个死。”蒙多萨反击道:“你阻止不了他们,军队会把你们全部击毙,你跑不了。”
巴勃罗却哈哈大笑,他告诉蒙多萨,“大教堂”里里外外的人都为他卖命。然后所有人开始打电话,巴勃罗先是打给了他的律师,然后又打给他的妻子玛利亚称他还有些事要处理。接着巴勃罗把电话递给蒙多萨,要他打给加维利亚总统。接电话的是总统助理米格尔·席尔瓦,她也是蒙多萨的朋友。“你成了人质?”米格尔问。“是的。”然后电话就挂断了。巴勃罗转身离开了房间,蒙多萨在那等着。他并不生自己的气,他把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这些日子以来他不断回想着着那些死于巴勃罗恐怖暴力的人们,他要尽可能地多挽救生命,这也是他当初从政的信念。
五分钟后,巴勃罗回来了,只是手枪已经别在裤腰上。他微笑着说,他们并不关心你,副部长。然后他离开了,此后蒙多萨再也没见到他。
身在总统宫的加维利亚听到蒙多萨被劫持为人质的消息后,毫不迟疑地下令军方解决。那晚他本应该赴西班牙出席哥伦布踏上南美大陆500周年纪念日活动。他不得不推迟了行程,命令“大教堂”外的巴多将军立刻进攻。然而,巴多却拒绝了他。
加维利亚怒不可遏,马上令国防部派遣一支特种部队前往麦德林行动。而此刻总统发言人甚至已起草好一份声明,称司法部副部长不幸在军方行动中身亡。
当特种部队到达波哥大多拉多机场时,居然没有驾驶C-130运输机的飞行员,所以只好等待。当突击队到达麦德林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半,漫天的大雾又迫使他们耗费了很长时间降落。早晨,当特种部队人员向“大教堂”进发时,原来守在外围的士兵却给他们带错了路,又回到了飞机降落点。
身在“大教堂”内的蒙多萨和巴勃罗的手下也通过电视台知道了特种部队已到达麦德林。他太熟悉这支部队了。1985年游击队M-19袭击了哥伦比亚司法部,造成数十名高级法官死亡。这起事件促使哥伦比亚国防部从军队和PNC中抽选人员,组建了这支由美国训练的特种部队。而此次解救蒙多萨是加维里亚总统让他们执行的第一个任务。蒙多萨此刻极其担忧,他很清楚这帮人不像外面那群士兵贪生怕死,他们会不顾一切地猛烈发动攻击。
就在蒙多萨在那瑟瑟发抖时,他听到第一声枪响,随后爆炸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
蒙多萨吓坏了,他赶紧趴在地上,爬到了最里面的房间,心想这次要没命了。
然而他并没有死。随着一颗被扔进来的闪光弹,几名特种士兵冲了进来。巴勃罗留在房子里的手下一枪未发就投降了。
蒙多萨被救出“大教堂”后,第一反应便是问驻守在外的士兵巴勃罗在哪。当得知巴勃罗已不知所踪后,蒙多萨震惊的不知所措,这对加维里亚总统将是个巨大的打击。
爱德华·蒙多萨美国全面参与搜捕
此时的波哥大已陷入一片相互指责中。国防部长拉斐尔·巴多认为这次失误应由司法部负责,而司法部长则谴责军方没能阻止巴勃罗越狱。不过有一点他们倒是看法一致,那就是巴勃罗入狱前的那场“毒枭暴力”又要回来了。
不过,身在美国大使馆的DEA主管托夫特却乐见于此。托夫特在加利福尼亚的湾区长大,1973年7月美国政府成立DEA打击非法毒品交易,托夫特便是DEA的第一批探员,素来以勇敢无畏著称。 他将巴勃罗的逃逸看作一个机会,只要加维里亚总统不再妥协,这一次他们一定会将巴勃罗猎杀。
尽管哥伦比亚宪法禁止外国军队驻扎在哥伦比亚境内,但加维里亚总统还是表示欢迎美国提供任何形式的必要协助。而巴勃罗这次也给他的对手帮了个大忙。虽然几年来哥伦比亚接受美国在军事上的援助比如军事训练、情报援助等等,但美国军队一直置身事外。就在巴勃罗越狱后,美国司法部宣布,美国军队有权在海外将别国犯人抓捕并带回美国接受审判。
巴勃罗逃出“大教堂”的当天,Centra Spike的人员接到重回战斗状态的命令。一年前巴勃罗投降入狱后,因为没有了重要目标,Centra Spike队员一直赋闲在大使馆。当然,这一次他们只是被召集的各方力量中很小的一部分。
早在1989年9月,新任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便要求美国军方所有高层将领准备介入打击毒枭,将其列为优先级国家任务,并进行了相关军事部署。但1990年中东地区风云突变,最终于1991年2月爆发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不得不将军事资源全力用于战争,打击毒枭的行动被迫中止。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威胁”开始消散,历经冷战博弈和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美国军方、情报机构彼时成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而在相对和平年代怎样争取更多军事预算成了美国各军事单位的重要问题。所以,CIA、NSA、军方等纷纷打算向国民展示自己应对新威胁的能力和智慧。而追捕巴勃罗此时正好成为一个绝佳的试验,让他们有了机会来证明本机构存在的价值。CIA,FBI,ATF,DEA,NSA,海陆空军等等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1992年7月23日,史蒂夫·雅各比也回到了波哥大。当巴斯比询问Centra Spike需要多久就能找到巴勃罗时,雅各比摇头苦笑。对于Centra Spike来说找人不过是三两天的工夫,而最难的是让哥伦比亚军警行动。美国人特别鄙视哥伦比亚军警。巴勃罗越狱后,美国大使馆开始流传一个笑话:
问:让巴勃罗·埃斯科瓦尔越狱需要多少哥伦比亚军警?
答:400个,1个去开门,剩下的399个在那围观。
雅各比知道,不管情报多么准确,这些哥伦比亚军警永远都差那么一点儿。只靠他们根本不可能抓到巴勃罗。因此,必须全力动用和整合美国的力量。
波哥大美国大使馆开始部署工作:CIA负责情报收集,DEA负责街头调查、雇佣线人,FBI则负责联络工作。而对于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人员,史蒂夫·雅各比和大使巴斯比都认为非三角洲特种部队莫属。
越狱后各方状况
1992年7月22日,身在马里兰州休假的美国驻哥伦比亚大使莫里斯·巴斯比一大早连续被两通电话吵醒。两个电话都来自驻哥伦比亚使馆。第一个电话是个好消息:哥伦比亚总统加维利亚终于决定要将巴勃罗转移到另一个监狱,司法部副部长蒙多萨已前去监督行动;然而没过多久他又接到电话:巴勃罗已经越狱,不知怎么回事居然穿过了外面四百个士兵组成的包围圈。于是那个早晨,巴斯比结束假期匆匆赶回波哥大。
当天下午,巴斯比在总统宫见到了加维利亚总统,他一整晚都没有睡,这一连串的坏消息使他非常泄气。加维利亚已然受够了多年来活在巴勃罗的威胁之下。所以,加维利亚决定这是最后一次让整个国家因巴勃罗蒙羞。这一次,不会再有任何交易任何谈判,更不会有任何特别监狱。这一次,他要巴勃罗死。当然,他也知道,巴勃罗不是个寻常的犯人,这个人没有底线,他会做出任何事情。
此时的“大教堂”依然一片混乱。军方坚持认为巴勃罗还藏在监狱里某个造就准备好的藏身之处,所以几百名士兵全都在挨个搜索每个角落。而蒙多萨则回到了波哥大,加维利亚要他将事实全盘托出。于是,他在向各部部长和将军做了简报后,又到了国家电视台直播叙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
就在巴勃罗离开“大教堂”的那一刻起,那个对他百般忍耐的加维利亚政府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接二连三的司法调查。加维利亚总统已经解雇掉所有与此事相关的狱警,让特种部队在机场等待的空军值勤军官和飞行员也被一并解雇。
然而最糟糕的当属爱德华·蒙多萨。这位司法部副部长一时为千夫所指,先是媒体对他谴责,随后是参议院对他展开调查,审计部门审核他建立新监狱时签署的所有合同,而最令他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总检察长古斯塔沃·格里夫发起了一项针对他的犯罪调查。
巴勃罗越狱仅仅一周后,爱德华·蒙多萨被迫辞职。
事实上,正如传言所说,巴勃罗确实是走着离开了“大教堂”。他和哥哥罗伯特带着一小队人沿着山坡往上走,把监狱周围的电网剪出一个洞,然后翻过了山顶,消失在茫茫山林里。途中巴勃罗也遇见了几支巡逻的士兵,但他们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巴勃罗逃离两天后就寄给一家电视台和广播台各一份录音带,对于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他提供了自己的版本并说明了越狱的原因:政府在“大教堂”周围开始增设围墙,他和他的手下几乎几乎要失去自由,而且7月22日出现了大批士兵让他非常害怕。巴勃罗在录音带中抵赖并没有绑架蒙多萨,并称他是个骗子。巴勃罗最后声明道。他愿意再次回到“大教堂”,但前提是监狱要由联合国特种部队管控。
这份声明署名为:哥伦比亚丛林,1992年7月24日,星期四,巴勃罗和同志们。
巴勃罗消失后的第二天,他的律师就开始知会政府,试图再次促成投降协议。令美国政府满意的是,加维利亚总统拒绝了谈判。然而令加维利亚错愕的是,总检察长格里夫却宣布愿意同巴勃罗谈判。
不出意料,巴勃罗再次把自己看做这一切的受害者。其实他一直很满意与加维利亚政府达成的投降协议,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再次东躲西藏。然而,骨子里的多疑使巴勃罗根本不相信政府只是想把他转到别的监狱,他认为这是一场阴谋,而且他始终认为对加莱亚诺和蒙卡达两人的死是他的私人事情,和政府没关系。所以,巴勃罗一直坚称那晚“大教堂”发生的真实情况是美国人针对他的一场谋杀。
三角洲部队和盆松上校
巴勃罗或许从未想到,此前美国军队从未直接介入打击毒枭,而他的越狱却正好将之称为现实。就在巴勃罗越狱四天后,一组美国三角洲特种部队人员抵达波哥大,指挥官为杰里·博伊金上校。同时,布什总统指示国防部给莫里斯·巴斯比提供任何形式的协助。
博伊金希望三角洲队员能亲自上阵捉拿巴勃罗,毕竟他们很擅长这种快速而猛烈的突袭,可以随时全天候的机动。 但美国南方战区司令官乔治·焦尔万将军却否决了这种计划,转为让他们训练哥伦比亚军警如何抓捕巴勃罗。
美国驻哥伦比亚大使莫里斯·巴斯比巴斯比不断强调局势紧迫。自从巴勃罗越狱后,美国大使馆的人一直忙得昼夜不停。DEA探员史蒂夫·墨菲因为熬夜而消耗了太多甜甜圈和咖啡因,一度患上了心肌梗塞。
巴勃罗越狱后的第五天,博伊金和巴斯比会见了加维利亚总统,告知他美国政府将悬赏200万美元给愿意提供巴勃罗线索的人。加维利亚总统向他们引荐了一位哥伦比亚军官:里诺·盆松上校,他将负责接下来的搜索行动。
里诺·盆松出身于哥伦比亚精英家庭,一身富贵的仪态,是个相当自命不凡的人,因此对博伊金的三角洲队员非常抵触。DEA和他打过几年交道,尽管觉得此人志大才疏甚至有些娘炮,但还是很喜欢他。
不久,美国大使馆告知盆松巴勃罗在麦德林附近的Tres Equinas地区的一栋别墅里。但盆松却不相信,坚称自己的情报显示巴勃罗还在“大教堂”周围。但随后哥伦比亚国防部还是命令盆松的部队行动,三角洲队员桑托斯和哈莱尔前去协助。当晚两人便乘飞机前往飞机,随同携带的还有手持GPS定位装置等高科技设备。飞机降落在里格内格罗机场后,他们却发现空无一人,而本应有一队哥伦比亚军警在此待命。半小时后运输飞机返回了波哥大,桑托斯和哈莱尔只好在原地等待,然而这一等就是四个小时,而且是在巴勃罗的地盘上。又过了几个小时,才有一队“搜索团”的人接走了他们。原来,受命接机的那队哥伦比亚军警搞错了位置,去了另一个机场。
于是此后三角洲队员们同盆松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全靠DEA探员贾维尔·潘那从中调和。
潘那算是DEA在哥伦比亚的老兵了,个头不高但身子很结实。他来自德克萨斯州,是墨西哥裔,也是DEA在波哥大唯一会说西班牙语的探员。潘那是个非常大胆和幽默的人,非常热爱这份充满危机的工作。似乎任务越是危险,他越是享受其中。
DEA探员贾维尔·潘那和史蒂夫·墨菲三角洲派出两名队员在“大教堂”的瞭望台驻扎,瞭望台是巴勃罗所建,能很便利地俯视麦德林。而且在这里能更好地捕捉到电话信号,方便监听。
很快三角洲队员便再次监听到巴勃罗在Tres Esquinas 地区活动,随后情报便传给哈莱尔上校和巴斯比,并让盆松上校立刻行动。尽管三角洲队员和美国大使馆一再催促,盆松上校依然不为所动。巴斯比只好求助加维利亚总统,后者下令让盆松带领“搜索团”马上行动。
直到第二天早晨,盆松的部队才出发,而且是三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地开进Tres Esquinas 地区,几公里外都能听到人车鼎沸的声音。盆松完全无视三角洲队员迂回包抄、秘密前进的建议。这样的行动结果可想而知,巴勃罗根本就不需要报信,整座山上的人都能听到“搜索团”的动静。盆松的人花了四个钟头搜遍了整个地区,一无所获。
第二天早晨,三角洲队员又监听到更多的电话,显示巴勃罗准备转到另一个藏匿点。然而当哈莱尔再次上门要求盆松派人行动时,后者穿着丝绸睡裤懒洋洋的问:“你怎么知道他在那?”哈莱尔连给他解释的心情都没有了。于是剧情再次重演:总统施压盆松行动,军警们大张旗鼓地挨家挨户搜查,然后一无所获。
接下来的一周,搜捕队伍连巴勃罗的影子都没见着。自此,盆松上校在美国大使馆内便得了一个人人皆知的称呼“睡裤”。
身在波哥大的巴斯比也有一堆麻烦事要解决。自从哥伦比亚政府请求美国军事协助后,美国各个军情机构均积极应对,空军派出了RC-135系列侦察机、U-2高空侦察机、黑鸟战略侦察机和C-130系列运输机,海军派出了P-3侦察机,而CIA也有自己的德哈维兰侦察机和施瓦泽直升机。一时间,麦德林上空飞满了美国的飞机,最多时同时有十七架侦察机盘旋在麦德林的天空。因此,美国大使馆不得不设立飞行预警控制中心来管控各个部门的侦察机。
同时,过多的侦察机也给加维利亚总统带来了一场危机。一天晚上,一架RC-135侦察机发现了可疑迹象,于是将飞行高度降至1000英尺以下查看,结果过低的高度使得哥伦比亚人在晚上都能把机身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拍下了照片。事情被哥伦比亚媒体曝光后引发了轩然大波,将此视为美国对哥伦比亚的军事入侵。加维利亚总统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不得已,巴斯比只好让绝大部分美国侦察力量返回国内,只留下了CIA,Centra Spike和三角洲部队。侦察力量的削弱和盆松上校的无能,使得猎杀巴勃罗看似成为遥遥无期的事情。所有人开始等待一个人的归来,只有这个人才能实现这一夙愿:乌戈·马丁内兹上校。
上校归来
当巴勃罗越狱的消息传来时,身在西班牙马德里的乌戈·马丁内兹上校一阵欣喜。没有谁比他更清楚接受巴勃罗投降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作为一个追捕了巴勃罗两年的人,他认为入住“大教堂”是这个残暴的毒枭最聪明最成功的逃亡。
而对于上校来说,政府接受投降就是他追捕任务的失败。因此即便付出了巨大努力,马丁内兹并没有得到晋升,而是被派遣至哥伦比亚驻西班牙使馆担任联络武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个不错的差事,马德里是个环境安全、生活舒适和高度文明的地方。他和家人再也不用活在巴勃罗的阴影之下。
然而,巴勃罗却不这么想。1991年,就在马丁内兹家人飞往西班牙的航班上,巴勃罗派人放了一枚炸弹,幸而途中被机组人员发现,紧急迫降到附近机场拆除了炸弹。1992年春天,哥伦比亚驻西班牙使馆紧邻的那条街上发现了一枚汽车炸弹,是马丁内兹上下班的必经之地。
所以当巴勃罗再次逃亡后他的上级们希望他能回来主持大局时,他十分感激。上校知道,只要巴勃罗活着,他和他的家人就处在危险之中。两人的命运如今已紧密连在一起。
乌戈·马丁内兹立刻飞回哥伦比亚,这一次,他要做个了断。
了解真实的巴勃罗
巴勃罗逃亡之后,他曾入住的“大教堂”就成了美国和哥伦比亚军官们的“热门景点”。巴勃罗留下的各种生活痕迹,让他们得以一窥这位世界最著名逃犯的真实生活和想法。
在巴勃罗多个房间里,其中有一间是他的办公室。他的书桌上放着一列书夹,里面放满了各种新闻文章,被整整齐齐地剪贴在上面。 巴勃罗似乎有收集来信的爱好,那些给他的来信里有愿意做他情人的仰慕者,有感激他施舍钱财的穷人,也有乞求他饶命的当地官员,这些信件都被他仔细保存。同时DEA探员们还发现了巴勃罗给加维利亚总统写的亲笔信,央求加维利亚为他的妻子和孩子配备防弹汽车。巴勃罗同时还有一个厚重的文件夹,里面全是他的对手卡里集团的资料,包括照片、住址、车牌号等等。在他卧室的墙上挂着两幅照片,一副是拉丁美洲革命者切·格瓦拉,另一幅是他当年在白宫前与儿子胡安的合影。不出所料,巴勃罗收集了整个系列的《教父》电影。他的书架上列着格雷厄姆·格林和内丁·戈迪默的书籍。令DEA探员们惊讶的是,他们居然发现了诺贝尔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全部作品。而巴勃罗的衣柜里,则放着十几双耐克网球鞋和一打牛仔裤,全是他的标志性穿戴。
巴勃罗越狱后,DEA探员墨菲坐在“大教堂”内巴勃罗的卧室DEA探员们把他们发现的资料分类整理,甚至摆着姿势拍照留念,兴高采烈的像是一帮占领对手老巢的高中生小混混。探员史蒂夫·墨菲和贾维尔·潘那两人坐在巴勃罗的床上,戴上巴勃罗生日时他母亲送他的皮帽子,笑嘻嘻地拍照合影。
潘那和墨菲在“大教堂”头戴巴勃罗的皮帽合影依靠这些遗留下的资料和物品中以及其他情报,美国军情人员渐渐勾勒出巴勃罗的轮廓。这是一个颇为享受毒枭名声的人,可以不吝血腥地毁灭他所有的犯罪证据,并始终认为贩毒无罪,甚至把犯罪看作实现他雄心大志的一种正常的和有效的途径。最终CIA总结称“巴勃罗无法控制他内心的攻击欲望”。
巴勃罗越狱一周后,他的律师便张罗着再次和谈,但遭到了加维利亚总统的拒绝。巴勃罗只得重回逃亡的老路,不同的是这一次美国政府全力介入了对他的追捕。接下来的半年内,美国派往哥伦比亚的秘密行动人员达到一百多号人,CIA哥伦比亚站一度成为当时在海外的最大分支机构。
所有参与追捕的人员都知道这场斗争只有一种结局,巴勃罗也深知这一点。哥伦比亚政府已经再无耐心同他做个交易或者把他关起来,这一次一旦找到他,即刻就地击毙。
1992年夏天,美国的特种队员、情报人员、飞行员、技术专家和分析人员等等齐聚在波哥大,一起来结束这场肆虐哥伦比亚长达十年的梦靥。当然,这汪浑水下面也在暗流涌动。
下一章讲述Los Pepes、 多莉·蒙卡达的复仇、美国组织私有武装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