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被骂仍要“妈妈抱”:在孩子无条件爱你的年纪,请善待他!

被骂仍要“妈妈抱”:在孩子无条件爱你的年纪,请善待他!

作者: 超烦恼爸妈营 | 来源:发表于2019-05-24 15:57 被阅读0次

    猪脑子

    废物

    就知道吃

    丢人

    是人都比你强

    怎么不去死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因为不小心惹父母生气,而被父母吼过。

    可不同的是,

    有的孩子,内心比较强大,就算被吼了,也是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

    有的孩子内心敏感,被吼多了,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越发胆小不自信;

    还有的孩子,内心偏激易走极端,被这些话一刺激,更加叛逆脾气差。

    《超级育儿师》就曾跟拍过这样一对母子。

    其中妈妈脾气火爆,最爱说不,习惯靠吼让孩子屈服;孩子蛮不讲理,遇到事情就爱大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节目里,孩子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一路上好奇的问东问西,这本是孩子的天性,但妈妈却烦不胜烦,愤怒的吼孩子:

    “不许再问我了,自己记住,不要在烦我了”

    从菜市场出来,孩子想要妈妈抱抱,可妈妈只会重复的对孩子吼骂道:

    “手上有鸡蛋,怎么抱你?就是不抱!”

    就连每天早晨,孩子都是在妈妈的吼叫声中哭着起床。

    这位妈妈非常不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总是这么叛逆、脾气差?

    为此,节目组专门给妈妈准备了一个声音的体验场所,让她感受一下自己平时的样子:

    视频里,妈妈被自己吼孩子的声音吓到,她意识到这个家里最大的噪音就是自己发出来的。

    她渐渐情绪崩溃的蹲在地上,捂紧耳朵失声痛哭,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伤害,内心也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与后悔。

    生活中很多大人以为吼孩子是为了他们好,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或者觉得孩子还小,吼两句也不会被记在心上。

    殊不知,孩子的本性纯良,内心极易受到伤害,这些负面语言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造成孩子叛逆、脾气暴躁等性格缺陷,甚至会给孩子留下一生都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活在父母吼骂声的孩子

    终其一生也难走出伤害

    从心理学上来说:“吼”本身就是一种不好好说话的表现,属于语言暴力的一种,会对人造成精神伤害。 

    然而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这些话会让孩子受伤,依旧选择以吼骂打压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刀切的认为如果说几句难听的孩子就承受不住,以后长大还怎么混社会。

    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就是这样的行为,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沈阳心理研究所曾经发布一则《语言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的公益视频。

    在这个视频里,6个孩子讲述了自己的犯罪经过,他们的作案动机源于童年遭受的语言暴力

    罪犯A回忆,他因做事“笨手笨脚”,父母从来没有夸过他,他记得父母骂他最多的就是骂猪脑子,猪脑子,猪脑子。

    为了让父母看得起,他开始赌博,却被下套欠下巨款。一天他去还债时被债主骂“猪脑子”,自尊心受到极大侮辱,最后他弄了一把手枪,找到那个赌场里最有钱的人,把人枪杀了。

    罪犯B,小时候因在社交场合给父亲“丢面子”,常被他骂“丢人”

    长大后,在经营父亲的饭店时,他被竞争对手骂“丢人”,联想到父亲长期对自己的辱骂,他恼羞成怒,从后厨找了一把斧子行凶,把人给砍了。

    另一位罪犯C,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就把怨气撒在他身上,经常骂他“怎么不去死”

    中学辍学他在发廊给人洗头时,不小心将顾客烫伤,被发廊老板骂“怎么不去死”,这点燃了他埋藏心底的恨意,最后他拿了一把水果刀把人捅了。

    小时候常被骂为“废物”的罪犯D,在外打工因被车间主任骂了一句“废物”,勾起了起父亲无端责骂的痛苦回忆,于是他用弩射伤对方,致其瘫痪。

    这些悲剧背后实则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于父母而言,吼骂孩子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贯穿一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童年不幸的人,即使成年后自己的生活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依旧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在外界的刺激下,重新引发心理的创伤,做出伤人伤己、违法犯罪的举动。

    不要忽略语言对孩子的影响,不要让吼骂充斥孩子的童年。

    温柔而坚定

    才能教出好孩子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如果母亲总说孩子愚蠢,那么孩子就会日渐认为自己就是愚蠢的。如果父亲总说孩子是无用的,那么孩子日渐就会表现出无用的一面。

    孩子是不会从别的角度对父母这些评价产生怀疑。

    所以下次再想吼孩子的时候,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不放纵自己发脾气,不靠发脾气让孩子妥协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爱把自己发脾气的行为归因于孩子的不听话,试图通过生气让孩子听话。

    可实际上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出于恐惧不去做让你生气的事情,这种妥协看似有效的制止了孩子的行为,但由于不是出于本心,下次孩子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然后陷入“吼骂-停止-吼骂”的死循环。

    另外,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如果家长动不动向孩子或配偶乱发脾气,也会无意间教会孩子用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发脾气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要放纵自己的脾气,或者以天生脾气差为借口,逃避自己的情绪管理。

    2、降低音量,轻声教育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塔•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如果我们实在忍不住,吼了孩子,请及时调低自己音量,降低双方的愤怒感和抗拒感,再用平静坚定的语气轻声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也会更容易的冷静下来接受教育。

    3、让孩子做选择,也给自己冷静思考的时间

    孩子不是机器人,有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对我们百依百顺。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不妨给孩子两个选择,这样他们也会更积极的与你合作,而不是为了反抗和你对着干。

    比如:

    孩子不写作业,一直玩手机。

    错误的方式:天天就知道玩手机,再看眼睛就瞎了,赶紧把作业写了。

    正确的方式:如果你先把作业写了,等下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你选多玩一会儿,还是少玩一会呢?

    4、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而不是靠吼骂制止孩子犯错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孩子犯错忍不住吼了孩子,但其实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结果,比你吼孩子或者悉心教育孩子有效的多。

    比如:

    孩子赖床,你怎么叫都不肯醒,还对你发脾气。

    错误的方式:每天都叫孩子起床,孩子养成了依赖性,不叫不主动起床。

    正确的方式:孩子因为赖床迟到了,老师批评孩子,扣了小红花。晚上让孩子自己定好闹钟,明早准时起床。

    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在此,让我们用春风化雨的温柔教育孩子。最好的父母,永远不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幸福的家庭,不会让孩子活在吼骂声中,爱孩子,请用行动告诉他。

    无论你怎么吼孩子

    孩子都会爱你

    作家刘继荣曾在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她说自己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告诉她女儿吃饭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添饭。

    正巧一个家长经过,他好奇的看了一眼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刘继荣觉得非常尴尬,虽然在老师面前强撑微笑,心里却暴躁的想找谁大吵一架。

    好不容易回到家,正在休息,女儿又跑过来让她教她什么东西,刘继荣心里有气故意没理她,没想到又过了一会儿,女儿又去推门制造噪音。

    于是心力交瘁下,刘继荣忍不住朝女儿大吼:

    “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

    刘继荣这才发现孩子的手受伤了,急急忙忙的把孩子带去医院治疗。

    到了晚上,老师给刘继荣打电话道歉,说白天听到她们谈话的家长说他的孩子和女儿是好朋友,那孩子告诉他:

    好朋友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知道妈妈工作很辛苦,所以她才要吃的饱饱的,这样就不会老生病,会快快长高长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老师还哽咽着告诉她:

    “您的孩子还说,妈妈最爱吃苹果,她一定要学会削苹果。” 

    于是刘继荣这才明白,女儿第一次进来只是为了让她教她削苹果,可是自己没理她,她把自己伤的这么重,也只是试图给她削一个苹果。

    我们总怪孩子,任性自私不懂事。我们总说孩子,贪玩爱吃不学习。

    可当了母亲后才发现,你对孩子的爱,是有选择有条件有考虑的,而孩子对你的爱,才是不假思索的本能。

    这世上有一种无私的爱,就是孩子对你的爱。

    别让一时的脾气,伤了你和孩子的感情,别让一时的冲动,让自己陷入懊恼和自责的深渊。

    爱孩子就别吼孩子,请多给他们一些耐性和包容。当你开始有意识的减少自己吼孩子的次数,你就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快乐幸福。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骂仍要“妈妈抱”:在孩子无条件爱你的年纪,请善待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xn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