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讲述了一个人在专业理论上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的观点。这个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努力的方向不对,或者朝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努力,这也是徒劳。
许多的名人,如NBA球星科比,游泳运动员孙杨,歌手薛之谦等,这些人哪个不是在自己的专长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才最终功成名就的。科比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球,孙杨每天坚持游一万米,薛之谦每天坚持写曲练歌。他们都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坚持刻苦训练,才有了现在的成绩。但是,并不是付出了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也不是努力后就能成功。 我相信还有一大堆付出同样努力的人们,但是他们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天才的定义,天才是指在某个领域内,能力超越绝大多数人,成为寥寥无几的顶尖人才。天才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吗?文章指出,天才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去获得的。莫扎特四岁之前,身为音乐教师的父亲全职教他音乐知识,以至于莫扎特四岁的时候就掌握了辨识音高,被世人成为音乐天才。美国有个研究所做了个实验,刻意训练24个2-4岁的儿童的辨识音高能力,四个月后他们的表现都跟莫扎特一样,由此可见,天才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而习得。
我们身边的人甚至包括自己,学习做事都非常的认真刻苦,可是为什么都没有成功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训练是否是有效的。我有个朋友,他几年前就立志成为一名演讲家,每天刻苦练习如何演讲,但是几年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成为演讲家。他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始终没有进步。唯一改变的是,说话大声了,说话流利了。但是一上台要么忘词,要么紧张得说不出话,完全不像一个经过长时间训练的人。
分析一下,为什么他没有成为演讲家。
1.他训练的时候是没有目的性的。
他只是纯粹的读演讲稿,背演讲稿。这种长时间的训练并不会对他成为演讲家有太大的帮助。这就如同一个普通人,每天都花长时间去练习跑步,难道时间长了,他就能成为跑步运动员,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吗?应当画一个演讲入门级的思维导图,然后每个分支去学习,各个击破。有目的学习,是有效学习很重要的指标。
2.他训练的有时候不够专注。
他训练的时候,有时关注度不够,练习了一两次又想听音乐,又想着电视剧。思想不专注,在不同的事物中来回切换容易浪费精力。一个下午,演讲没练几次,电视剧也没看成,音乐也没听成,这是非常不划算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表面上很努力。这里可以借鉴番茄时间管理法,不断的训练自己的对一件事的专注程度。
3.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反馈。
他训练的时候,没有更专业的人在旁边辅导,练习的成功也没有其他更有经验的人给予反馈。这一次的训练和上一次的训练结果完全一致,没有任何改变。这做再多次也跟做一次是一样的。要是能够得到别人积极地反馈,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继续练习。然后又收到反馈,直到你的训练结果被人接纳。有效的反馈,这是有效训练的关键。
4.安于训练的现状,没有走出舒适区
他训练的时候,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内容。当这些内容都熟悉了之后,仍在原地踏步。学完一个技能后,应该寻找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难度更高的方向去学习。只有不断的加大难度,不断的进步,才能向着专家方向靠拢。很多人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跳出舒适区,从事调单的工作,没有去做更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
敢于跳出舒适区,去做难度更大的事情,让自己成为被需要的人。
正值佳节,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