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作者: 筱悦6 | 来源:发表于2021-07-30 21:53 被阅读0次

    一只爱笑爱闹,心肠好,大方逗人乐的蛤蟆一反常态地闷闷不乐了,他一个人躲在家里,不愿见人,就连他最喜爱的领结他也不愿去打理。

    朋友们在看到一则有关于心理咨询的小广告后,就劝着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为了让朋友们高兴,他来到了心理咨询处。

    在心理咨询师苍鹭处,蛤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理解,苍鹭认真倾听他的心声,专注他现在的情况。在经过10次的心理辅导后,蛤蟆逐渐找回了自信与希望。

    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就是那只抑郁了的蛤蟆。想做一些事,想去和朋友们聚聚,想想繁琐的家务,看看围在身边让人崩溃的娃,仅有的哪一点激情被消耗殆尽。

    讨厌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总想着依靠他人或者外在的事物来改变自我,然而亦是徒劳。就如书中的蛤蟆,他去咨询心理医生,本就是抱着让朋友们高兴的心态去的,殊不知苍鹭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出自自愿。这就意味着只有为了你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朋友们时,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

    合作?读到这里时,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认知。一直以来我以为心理咨询就如生病看病一样,咨询过后心理得到安慰,殊不知这是个与咨询师合作的关系。

    合作意味着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解决问题的只有靠自己。

    苍鹭在一开始就告诉蛤蟆,咨询结束后回顾在咨询中做了哪些事情,学到了什么并且制定未来的计划。

    第一次咨询就让蛤蟆学到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比如,直面自己的不愉快的童年。

    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敞开了心扉。成年后的他走不出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伤害,哪怕他的父亲去世多年,却依旧活在他的脑海里。

    所以在与人相处中,面对朋友们的指责,批评,蛤蟆始终认为他的不开心就是他们带来的,他去责怪,去埋怨。

    这点像极了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我们,总认为生活中的不顺,都是别人造成的,忍不住去埋怨。

    在书中我了解到当我们去指责他人时我们就处在“儿童的自我状态”,就是行为和感受都是一个孩子。

    父母自我状态则习惯于指责,批评,挑剔教育他人。

    而成人状态是用理性来行事,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的,而不是用情绪化来处理事情。

    这三种状态不分年龄几何,出场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当我们出现儿童自我状态比如,深情,快乐,愤怒悲伤或者恐惧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这是种情绪,接纳它,调整成成人状态。

    作为成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自主权,知道自己有力量改变环境,有力量改变自己。

    真实的面对自己,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从童年延续的因果循环,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拿出勇气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xnc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