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为别人流泪应该是读到那篇《凡卡》的时候。那个充满悲伤的故事促使着我去寻找它的结局。我心里渴望着一个美好的结局,爷爷会驾着他晃荡的马车把凡卡接回家。可是最终真相告诉我,爷爷永远无法收到凡卡的那封信。而凡卡只能在睡梦中梦见爷爷。
这个故事一直伴随着我长大,也一直无法忘却。那个年幼的我读完这篇课文时所感受到的撕心裂肺的痛楚深深留在了心里。我不经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后来的课堂,我还接触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听着老师把那悲伤的结尾读完。我低着头,想象着那些画面,想着为什么没有人伸手去帮助小女孩,为什么她的父亲要这样粗暴地对待她。那时候的我想不明白这一切,只是那些悲伤都刺激着我的心灵。
多年以后,我开始长大,也开始看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我们更清楚地看见,每个时代都充满了眼泪,都充满了痛苦。活在世界上的人们就像《在我弥留之际》那个简单的结尾,They endured.(他们在苦熬)
偶然地一次在老师家看见了《安徒生童话全集》,出于对那小女孩的情感,我立刻同老师借来翻阅。那个冰冷的冬夜,人们都在温暖的房间里吃着火鸡欢乐地笑着,而无助的小女孩移动着冻僵的脚贩卖廉价的火柴。第二天,她安详地死在了街头。再次读完这个故事,我忽然想起了毕节那五个闷死在垃圾桶里的孩子。同样的年纪,同样的死去。然而他们死得毫无尊严。
不论是《凡卡》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我的老师们通通都是同一论调说,这是控诉了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可是当我再次翻阅这个故事,我要对老师这样的解读说不对,并且我要大声地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献给所有在苦难和贫困中的人们的礼物。这是一份包含着爱和盼望的礼物,是带着怜悯和祝福的礼物。
安徒生不是藉着小女孩的遭遇和命运来控告这个世界和社会,他是用小女孩祝福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因为人生有困难,有痛苦,有失败,甚至有绝望和无法越过的艰难。在这些深沉的黑暗里,你看不见光,看不见被拯救的希望甚至万念俱灰,安徒生的小女孩就是在这些时刻,擦亮小火柴,即便这光辉非常暗淡,却足够告诉你还有力量是这些东西不能胜过的,你还有力量是可以胜过这一切的。
那是希望的柴火,不是绝望的柴火。那个冬夜确实是冰冷的,那从小女孩身旁走过的行人们也确实是无情的,让小女孩悲惨地死在角落的世界也无可辩驳是黑暗的。但是,火柴的光辉就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里亮起,就是在这样冰冷的冬夜里带来温暖,就是在这样冷漠无情的周围里带来爱,就是在这样绝望的死亡里带来安息和盼望。
凡卡最终没有被爷爷接走,他很可能继续提心吊胆地活着,会被鞭打,会被责骂,会遭到凶暴,而没有怜悯。契诃夫笔下的世界就是这样眼睁睁看着凡卡被毁灭的世界,契诃夫就是要将这悲惨的一切剥开,鲜血淋淋地让你看见。他是个伟大的作家,告诉了人们世界的真相。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伤害的人们》。这是个没有原谅的世界,所有的人都被羞辱被伤害,你无法逃离这一切,你注定遭到侮辱。这样的世界真相会叫你痛哭流泣吗。
贫穷、饥饿、灾难、恐惧,以及破损的人性,相互伤害的家庭,随时准备羞辱人的人,想要自杀的人,充满愤怒杀人的人。所有的狰狞和残忍都搅在一起厮打。
小女孩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置身在这片黑暗之中。安徒生没有像《格林童话》那样让一个王子登场,买走小女孩所有的火柴,惩罚他的父亲,又把小女孩接到皇宫里居住迎来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样的结局。也不像《一千零一夜》那样会有妖魔来满足她的愿望。安徒生没有为她创造幸福的世界,小女孩的结局是被残忍地冻死在了街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悲伤的故事,安徒生要带来最大的祝福。如同日光之前是最深沉的黑暗,最伟大的人性也是在最大的苦难里才彰显出他耀眼的光辉。安徒生与契科夫不同,契诃夫在控告世界,安徒生却并不着眼在控告上,而是在怜悯上。
火柴的光芒一闪而过,好像南柯一梦。但安徒生是用这短暂的光芒提醒你在死亡和苦难面前,你还要有盼望。凡卡同样有盼望,他期盼着爷爷来接他回去,去过从前那样无忧的生活。然而,爷爷若是有能力自然不会将凡卡送去当伙计。爷爷没有能力保护凡卡。爷爷也只不过是活在悲惨世界之中挣扎着的一个人罢了。
小女孩的遭遇甚至比凡卡更令人动容,她在寒冷的冬夜里冻僵,又冷又饿,蜷缩在角落发抖。看着别人幸福地过着圣诞。谁也不会在乎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如同谁也不知道那个垃圾桶里挤着五个孩子。在这片角落里无人知道我们的处境,无人怜悯我们的遭遇。没有一个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要孤苦伶仃地死去。
但安徒生安排了火柴,安排了希望,安排了拯救。小女孩一根一根地擦亮火柴,光芒接连不断地闪烁着,到最后当所有火柴都被点亮,小女孩看见了最高大的身影,也得到了最深的安息。
那些老师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痛诉社会的作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存在的虚无上,他们的眼睛只看见人性的破败,而看不见人性的高贵。他们的观念之中没有超越性,甚至老实说,他们看任何作品,都是觉得在批判社会。看《卡拉马佐夫兄弟》,他们看不见阿廖沙和佐西玛长老两人在苦难里所彰显出的伟大人性,看不见伊凡、卡捷琳娜、米嘉等所有人的世界观破产。他们也看不到《丑小鸭》里,那个丑小鸭生来就是荣耀的天鹅,如同安徒生自己所说,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什么关系。然而这些老师解读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教育的悲哀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者本身能力的缺乏。
火柴擦了马上熄灭,那微弱的火光仅仅存在片时。于是有人说,那不过是精神鸦片,好像人吸毒来自我安慰和逃避现实。然而安徒生就是在用着小小的火柴所亮起的那一瞬间的光芒让你看见生命的超越性,叫你看见盼望。
基督说,凡劳苦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安徒生不否认世上的这一切悲惨,但他知道在这苦难的世界之上还有充满爱和怜悯的上帝在。哪怕全世界都忽视小女孩,哪怕周围是冰冷和冷漠,哪怕没有一个人向小女孩伸出援手。
上帝说,我纪念。
这正是凡卡和小女孩的不同,契柯夫和安徒生的不同。契柯夫告诉你这世界的真相,赤裸裸的真相。安徒生却告诉你还有爱和怜悯,还有上帝。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篇幅来解释《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我们的一生里常常充满愁苦,生活常常有许多的艰难。好像电影里铃所度过的艰难岁月。我要解释苦难,好叫我们如同约伯一样明白苦难的意义。同样我也要传达,苦难之上,还有盼望。
当我看着《在这世界的角落》,看着铃的成长。我想着凡卡,想着母亲,想着小女孩,想着西兰帕。大二那年我啃着面包在图书馆阅读着西兰帕的《神圣的贫困》和《少女西丽亚》,看着尤哈死去,我想着他那两个年幼的孩子接下来该怎么办。看着西丽亚死去,我眼眶湿润。为什么这样纯真的少女会被欺骗,她不正是应该渴望着爱情吗。可是她却被欺骗,被抛弃,并在抛弃里死去。西兰帕告诉了我生活的意义和生活本身。贫困永远是生活的主题。
就像影片里铃为了一顿饭绞尽脑汁,为了多吃点饭而作了无法下咽的楠公饭。贫困从未离开她。铃嫁过来就做着辛苦的劳务。网上最为多的论调便是影片讲述着战争之下铃的坚强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但我并不写这一切,陈腔滥调把每一部影片都弄得相同,几乎令人作呕。
日本民众的穷苦固然被同情,但这背后更多的是其政府膨胀的野心,且我也清楚,中国的那个年代也是如此。甚至之后的几十年,我们的祖辈仍活在无法饱肚的生活里。奶奶曾跟我说,那时候都没有饭吃,但有一次爷爷自己没有吃,将饭留给了奶奶。当时爷爷就在身边,他没有轻笑和没有严肃,只是无言。这是在那样的时代才会有的动容,而这背后又是多大的心酸。过一会儿爷爷也说起往事,有一天他在田里种地,我父亲突然跑回去对他说我三舅舅肚子很痛,快不行了。爷爷当即跑去背起孩子去医生那。爷爷说,那时候哪有钱,我只好骗医生说出来太着急忘记带了。这才保住了三舅舅的命。
多少的故事,多少的血泪,都在这些贫困之中产生。西兰帕称之为神圣的贫困。因为这些贫困好像必然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接受,不得不活在其中,不得不在心酸和挣扎之中活下去。这无法抗拒的命运便是神圣。
铃的那段苦中作乐也让我笑不出来,很不是滋味,但那又是生活本身。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去表哥家,晚饭的时候没有菜,小表哥就将菜汤倒进饭里然后当成稀饭喝了下去。他跟我说没菜的时候他就这么做,这样饭就容易吃了。我也笑着跟他一起做了。回想起来,我对这样的苦中作乐默然不语。
当日本战败投降,铃听着天皇的话彻底崩溃了。因为支撑着她忍受一切苦难的意义破碎了,她生命之中最大的支撑点坍塌了。她只是个弱小又平凡的女孩,突然被卷入战争之中,忍受着恐惧、饥饿、劳苦。在苦难里唯有有盼望才能叫我们可以忍受得住,如同特洛伊战争只是为了争夺海伦。无论多么荒唐的理由,只要它成为了盼望,就成为了人活下去的意义和对苦难的解释。可是战争失败了,那这一切的代价又怎么算,她失去的手算什么,晴美的死又算什么,广岛的悲剧又算什么。她吼着,不是说要战死到最后一个人吗。铃痛哭着,无法接受这一切。因为盼望坍塌,一切的意义都没有了。她所有的忍受都是毫无意义的,晴美的死也是毫无意义的。但我要说,即便战争胜利,对铃而言也是毫无意义。因为那是政府的胜利,与她无关。是政府的邪恶和残暴胜利,也是因此她才失去了手,才被战争夺去亲人。铃太弱小了,弱小到只能靠这样的欺骗来安慰自己。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她在这其中失去的都永远失去了。她的奔溃也是必然的。
在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铃对周作说,谢谢你在这世界的角落里找到了我。我心里默然无语,为这神圣的贫困和无尽的平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