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古代学子的高考路,看完我哭了

古代学子的高考路,看完我哭了

作者: 地理纪 | 来源:发表于2020-05-17 21:51 被阅读0次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2020年成为了特别的一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年注定要载入史册。假如十年后的我们再回看这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大背景下,一个重要的事情,一定会让各位勾起无数的回忆。这个事件与千万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影响着或许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那就是——延迟一个月的高考。

    每年的高考、中考以及一些其他的重大考试举行的时候,不但考生们将它视为人生中的一大考验,同时也会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每年高考的时候,出租汽车的爱心送考、公共交通的服务更新、铁路开启高考专列、民航开设绿色通道,这些交通运输行业的助力,让考生的赴考之路变得便利顺畅。可是,相对于今天的考生就近考试,古代考生就远远没有那么的幸运。


    从隋朝正式启动科举到清末废除科举,一共1300多年的时间里,进京赶考的交通方式其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进京赶考的考生们,或徒步、或骑马、或乘船,翻山越水、从北到南、从南道北,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天气、难以预料的危险,一路风尘仆仆,极为艰辛。他们的身上,能够陪伴自己的除了金榜题名的决心,就只剩下了来自故乡的衣物,或许只有这种经历,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游子身上衣的酸楚。(真的好惨呐)

    路途的艰辛让考生们深感赴考的辛酸,行万里路则为考生提供了创作源泉。唐代考生刘退曾在一篇文章当中描述:“家在九曲之南,距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风雨生白发,田地变荒芜。”一个赶考的“赶”字,让考生们感叹“难”“难”“难”。


    在中国古代,不管距离的远近,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考生一般都会租一个代步工具,骑马或者坐马车赶考应该是最快的一种赶考方式了。但这一般只有一小部分考生才用得起,就比如唐朝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白居易,27的白居易策马去京城赶考,成为了17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那一个,为此他兴奋地一夜无眠,那激动的心和颤抖的手,正如那年的孟郊所做的一样,意气风发之下写下了《登第》,“”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赶考之路的艰辛,除了在路途中面临的各种意外和危险之外,距离则是许多考生最直接面临的一个难题。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川合川人丁志堂参加会试,他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坐船到了重庆,二十三日转船到上海,二月初七终于到达了北京,前前后后耗费27天。四月二十六日,考试结束之后原路返回,七月份才回到家,从离家到返家前后一共耗时了八个月。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考生参加一次考试,路途耗时半年或一年之久的大有人在,更别提大多数考生都屡试不中,每次考试大都泥牛入海,毫无消息,怎一个“难”字了得。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考生的条件和唐朝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为了鼓励考生顺利考试,朝廷补贴每人十两至二十两银子当做路费,在所在地的布政使处即可领取。同时还能领取一块火牌,在沿途驿站免费租用马车,马车上插有“礼部会试”的黄旗,遭遇到土匪强盗可以保平安。即便如此,考生们由于长期的伏案苦读,本来就缺乏锻炼,弱不禁风,赶考路途又远又险,不少的考生还没有踏入考场,就死在了路上。


    赴考的道路虽然艰难遥远,但一批又一批的考生依然带着登科的热忱,挥洒笔墨的畅意,指点江山的豪情,踏上这条道路,有人一次登天,有人再来一遍。跨过的河流,开拓了他们的胸襟,翻越的高山,磨炼了他们的意志,路途的见闻,让他们知晓人间百态,或许正是这种赴考的精神,让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气节和风骨,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

    一脉相承,踏上这条道路,他们期待着蜕变,就如这一届的高考生一样,命运确实开了个玩笑,是的,你可能委屈,你也许不服,可现实就这样降临在你身上,希望你经历的所有苦难,都是为了加快你的成长,乾坤未定时,每个人都是是黑马,小翡期待着你们蝶变的那一天。行路难,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学子的高考路,看完我哭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se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