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龙门古镇

作者: 云起龙飞 | 来源:发表于2020-12-08 07:27 被阅读0次

    龙门山下的富春江畔,秀美的山水间有着一座清雅的古镇,剡溪与龙门溪绕镇而过,潺潺的水声伴随着古镇人家走过千年岁月。东汉时,名士严子陵赞誉:“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当地也因而得名“龙门”。

    龙门古镇,与常见的江南古镇不同,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古镇中至今保存着数量众多且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白墙灰瓦丝毫没有任何的装饰,甚至还有些破败,却让人感觉格外的沧桑古朴。这在江南地区是非常少见的,是当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山间古镇。

    龙门古镇坐落在群山环抱当中,,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是富阳市最大的自然村,是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后裔的聚居地。在全镇的2000多户人家中,孙姓占到90%以上。北宋年间,孙权第27世孙从东梓关迁徙到此,在这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随着家族的繁衍壮大,发展成今日的古镇,留存着浓郁的宗族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初到龙门,给人感觉不过是一座千篇一律的古镇,走近后才发现,这个貌似平淡无奇的古镇,其实骨子里耐人寻味,姿色与风韵更是江南独一无二。

    陈逸飞执导的电影《理发师》在此拍摄取景。《租个女友回家过年》、《佳期如梦》、《饮食男女》、《济公(老版)》等影视作品都在龙门古镇拍摄取景。

    有别于江南其它古镇,龙门古镇既有着江南水乡凌波水韵的气质,又具有徽州“中国画里乡村”的特征。若说她是徽派村落,她向世人展示的却是江南水乡的温柔婉约,清逸与灵动;若说她是水乡古镇,似乎又缺失一份江南水乡的风情。也许和地理位置有关,龙门古镇地处秀丽的富春江彼岸,向南有流淌着徽州文化的新安江,难免会沾染徽派风格,尤为醒目的便是古镇中央那一处砚池,与徽州古村落宏如出一辙。

    龙门古镇四面皆山,镇东面被一条龙门溪围着,跃龙桥是进村的必经之路,桥上挂满了红灯笼和红丝带,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古镇入口处的广场上,立着一座高大的三柱三间五楼的石牌楼,其后的照壁之上,白墙黑墨书写着“孙权故里”四个大字。

    从照壁旁的巷子中便可步入古镇深处。古镇真正的进口就是在这里。

    龙门古镇至今保存着宋代的格局,当时,北宋南迁,带动了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快速发展。龙门造纸业日益繁盛,镇中所产的坑边纸成为草纸中的上品。依靠草纸的生产和贸易,龙门逐渐成为江南富庶之地。孙氏家族也在那时积累下了巨额的财富,他们在小镇上兴建了众多的宗祠和厅堂。又以各支房的厅堂为中心,在周围建起住宅,筑起高墙,形成一座座院落。随着宗族的繁盛,人口的增加,龙门镇上祠堂院落鳞次栉比,街道巷弄曲折盘绕,逐渐形成迷宫般的样貌。

    样的一种布局,是孙氏家族他们对于繁衍之地,悉心营造了千年的结果。这些星罗棋布的老街、古宅,到处体现着先人们的用心和智慧,而同时也彰显着他们世代传承的‘义’文化。

    不熟悉地形的人,走着走着认为到顶,转个弯又是一条长弄通道,再转个弯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像在迷宫中行走,慢慢摸索着出口,别有一番情趣。

    古镇内古巷里清风如水,街上的卵石被岁月滋润得很温婉,两旁的店铺依稀可见古时的招牌,老房子显得格外的沧桑。

    一般我们提到江南古镇,总会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游览这个古镇,感受不到小石桥下的水乡幽情,也看不到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但处处彰显着她的江南韵味。

    砚池和宏村的月沼有很多相似,一方宛若砚台形状的水池,池水清澈,四周是粉墙黛瓦、略带徽派建筑的民居和隐隐青山。静静砚池边,斑驳的墙体将时间雕刻成一幅抽象画。伴着那池水中倒影的点点灯笼的光团,似在讲述一段倾国倾城的往事……

    砚池是龙门古镇的灵气所在,在古时,砚池也被称为墨池,昭示着勤奋好学。而龙门古镇的砚池,据说是孙氏家族“耕读传家”家训之地,以此寓意读书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来勉励子孙勤耕苦读。

    龙门古桥也多,古镇北面剡溪上有“万安桥”、“跃龙桥”、“万禧桥”,古镇东面有“庆禧桥”、“万庆桥”、“三房桥”、“太婆桥”等。而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太婆桥”,是一座不到二丈的石砌拱桥,横跨龙门溪。桥东是山色水声,桥西是砚池。

    承恩堂,这厅堂的主人是孙坤,主管建造船只的。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都是他建造。承恩堂始建于明代,毁于战乱。是孙权第四十一代玄孙孙坤的后裔建造的私宅。孙坤,系明朝永乐年任工部主事,为郑和下西洋督造巨舰80余艘,未劳死一个民工,因此立下汗马功劳,其后裔奉朝廷恩准,在建造宅府时立此牌楼。

    经过一宅院,见到厅堂上悬挂一块匾额,其右上方刻“姑媳期颐”。正中镌刻“妊姒遗风”四个大字,说的是西周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姑媳三人相处和谐,母仪天下。此匾额是“富阳县徐县长”授予孙权故里,表彰婆媳、姑嫂之间关系融洽,传承千年孝道。

    龙门古镇的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砖砌的门楼。这座门楼古朴大气,雕刻十分精美,是明朝嘉靖皇帝为表彰龙门孙氏的义行而下旨修建的,为家族赢得这一荣耀的人名叫孙潮,是孙权的第45世孙。

    义门为砖砌牌楼,是燕翼堂的大门,厅堂已毁,只剩门楼。义门讲述了孙权第38代孙——孙潮的事迹。明朝嘉靖二十三年,江南荒灾不断,民不聊生,龙门镇尤为严重。当时经商有道、家财万贯的孙潮,主动承担起龙门镇的粮食供应,并且倾家荡产,为各地灾民捐粮一千担。这一千担是实打实的稻谷而非粗粮,孙潮的救灾义举让民众极为感动。孙潮此举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朝廷感其付出,嘉奖他“义民”的匾额。龙门本地人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修建义门来纪念他,也教育后代以“乐善好施”、“积善行乐”为美德,这段佳话流传至今。

    如今的龙门古镇上,还完整地保存着40多座祠堂,这些古老的建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庄严屹立,延续着家族的文脉和传统。

    在孙氏祠堂中,被供奉为第一代先祖的,是孙权的祖父孙钟。孙氏宗祠初建于南宋,重建于清代。孙氏宗门豪杰辈出,东吴大帝孙权驰骋疆场、平定江南、成就一代霸业。上溯春秋时代,写就《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推翻清朝帝制的革命先驱孙中山,都与龙门孙氏宗门有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龙门古镇在原来的时候有一座荫功天子庙,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没有办法保存到现在,现在的天子堂,是龙门孙氏后裔为缅怀孙权的丰功伟绩而特意建造的。“一代英主”这是在天子堂中孙权的坐像。

    老街是商业街,也是美食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你能更深刻感受到属于这个古镇更为纯粹和更具代表性的东西。

    面筋是古镇龙门特有的食品。据传说,是孙权出征前,其母为儿特制的美食。孙权称帝后,每逢佳节,必以此为上等佳肴,宴请群臣。孙权历代后裔继承本家传统配方,用手工精制成风味独特的面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余年了,是高档宴会、家宴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时光里的龙门古镇,自古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正因为如此,孙氏家族才得以延续,更是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庇护,古镇在背负了那么多的往事,依然能保持这么完好。

    留住历史,就是留住自己的根。生活在龙门的人们,就像古镇那流淌了千年的龙门溪,风雨相随,始终不离不弃,默默地,静静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烟火龙门古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zsm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