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种族、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等把大至全世界小至一个民族的聚居区的音乐文化分成若干区域,是比较音乐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在查阅资料中,多数学者以风格色彩作为划分中国汉族民歌色彩区总的依据。民歌的风格色彩主要由地理背景、早期古代文化背景、语言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所影响形成。根据汉族聚居区民歌风格的差异,并综合参照上述各种背景及有关因素,汉族民歌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十个近似色彩区和一个特区。
一、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大部及豫东南、苏北徐州一带。民歌最突出的体裁是传统小调,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很少。小调是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自明、清以来,即有各种唱本刊行。在传统节日中演唱秧歌十分普遍,突出的有胶东秧歌、鼓子秧歌、昌黎秧歌、定县秧歌以及东北秧歌等。劳动号子的代表性种类是黄河号子和海洋渔民号子。此外,东北的伐木号子也很有地方特色。
二、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括山西、甘肃、宁夏大部、陕北、关中、青海东部以及内蒙西部。民歌最突出的体裁是山歌,其次是秧歌、小调。民歌的传唱地区较为集中,音乐风格十分鲜明、统一。“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和“花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体裁。
三、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括苏北、皖北以及豫东南部分地区。它处在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因而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小调和民间歌舞领域更接近北方,而山歌和田歌,则有较明显的南方风格。其主要体裁是小调包括花鼓等民间歌舞小唱、山歌包括田秧歌和少部分渔歌。
四、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括苏南、皖南东部、上海及浙江大部。本区民间歌曲以优雅、婉转、清丽著称的江南小调为主。就我国东半部地区来看,民歌从冀、鲁等地那种粗犷、健朗、风趣的格调经过江淮一带,直到本区才算完成了由北而南风格的转变。在整体上,本区民歌偏重细腻、委婉、流畅、含蓄的特质已同北方诸地判然有别。
五、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括福建、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海丰、陆丰、惠来、惠东等地。这里的戏曲、说唱、器乐音乐品种大多还保持着元、明以来甚至宋代的古老风貌。促使这个地区的民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别具一格的品种。
六、粤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含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及海南岛汉族聚居地。民歌在这一地区分布十分广泛。
七、江汉民歌近似色彩区
包括湖北大部及豫南、豫西南及湘北的一部分地区。这里曾是我国古代南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楚”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民歌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楚人善讴”就是指这一带。传唱最普遍的是田歌,其次还有灯歌、峨号、小调以及鄂西南的田歌、风俗歌。
八、湘民歌近似色彩区
本区以湖南本土为限。全区通行的“湘方言”,亦属楚语支系。本区民歌最有代表性的体裁为山歌,分高、平、矮腔三种。其次是船夫号子如澄水号子和牌筏号子还有多种类型的风俗歌、小调、灯歌等。
九、赣民歌近似色彩区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以赣中、赣北、赣东为基本范围。本区民歌以山歌、田歌、茶歌为代表,其他民歌体裁有小调、灯歌、号子等。山歌、田歌全区都有。
十、西南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
本区范围为巫山以西,秦岭、氓山以南,横断山以东,无量山、哀牢山以北的汉族地区。流经本区的河流大多是长江水系。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是山歌。
客家民歌特区
分布在粤、闽、赣、湘、桂、台、川等省区。客家民歌的主要体裁是山歌。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分割格局,即各个相对分散的社会生活区域,对包括民歌在内的各种民间艺术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中所涉及的观点综合了多方学者的划分结论,前人的研究为我们学习中国民歌色彩区划分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章:
苗晶 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
苗晶 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
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7.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