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爱说一些时髦名词,像O2O,P2P,区块链等等,O2O已经接近失败,P2P是骗子代名词,区块链正在走P2P的老路。
想用这篇文章来探究这些曾经流行名词下背后的逻辑。
O2O
O2O每一单服务成本因为占用了人的工作时间,占用时长无法因为模式成熟,技艺熟练而迅速下降,比如美甲,美容,烧菜,所以成本结构决定了边际成本不可能如互联网软件产品那般趋于0,就一定无法实现风险投资需要的成长倍率, 注定无法按照互联网模式成功。
但是O2O是有需求的,可以当传统生意做,10%左右的利润率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P2P
P2P涉及一个信用问题,这是亘古难解的难题。确实有一些小额借贷因为核贷成本问题在传统银行体制中没有办法实现,需要一些成本更低的核贷方式,大数据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但是大数据有个比较重要的前提,大数据分析其实假设了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规律,比较适合做个人的信用分析,但是公司的问题比较复杂,大数据并不适合做公司的;并且互联网方法在小规模贷款上有成本优势,但在大笔贷款业务时优势并不明显。
如果把范围缩小到个人信贷,中国,美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最早普惠金融的印度,确实有一撮这样的需求,那时候是10年前,印度城市化流动没有中国厉害,印度的手工业保留的中国多,印度乡村穷是真穷,我记得美国教授做钱对人行为影响的实验都是去印度的。而中国即使5年前,每个村基本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因为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以及修路政策,没有那种政府找不到的穷地方能让普惠金融找到,当没有这个信息差的时候,互联网金融的效率提升就出不来。
美国的金融体系发达,如果有好项目不大有借不到钱的情况;中国信用良好商业发达地区地下钱庄也发达,比如江浙,有项目也能借到钱,情况近似于美国,正规渠道就可以;缺钱的地区,比如东北,本身的法制信用体系也很成问题,借钱风险太高。
这就造成了,风险低的可能自己就能在市场上弄到钱,不需要P2P平台,风险高的传统渠道解决不了,平台又主打简便条件优厚。这种客户的自然选择导致了P2P平台上的客户风险比普通贷款客户高。
另外的中国特色是由于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发达,以及骗术横行,骗贷的比例远远高于预期,这些应该没有在之前建立商业模型时计算入风险。所以在P2P早期形势一片大好,一旦回款就问题频出,而做互联网金融创业者初心也许是好的,最好一团糊,各方压力下演化成庞氏骗局的生意,有底线的尽早离场赔付,没底线的找个时点跑路,毕竟庞氏骗局总有崩的一天。
区块链
区块链也是有技术含量的,但也没那么神乎其神。
区块链在我看来本质是一个信任体系,曾经的“金本位”用黄金实体来限制,黄金本身数量有限,难以合成难以开采,达成了对黄金稀缺的一个共识后,就建立了基本的信任体系。然后是美元欧元以及政治稳定国家的货币,这是对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国家信用的信任,而区块链是想通过一个机制在虚拟世界建立这个信任体系,但这里的问题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并不那么复杂,很多人都可以建立区块链信任体系的情况下,到底选哪一个?
毕竟人还是有实体的,有个现实的世界,完全虚拟世界的信任体系最终需要现实世界的背书,所以我比较看好原本的银行去做区块链技术。我觉得一个底层出来的区块链创业者要不智商不够,要不就是想好割韭菜。比如李笑来,我没觉得他私下的谈话有什么问题,说实话而已。
本来想把消费降级一起写了,感觉有点不搭,另开了文章:消费降级的假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