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间隙,和朋友聊天,话题当然是关于孩子的。
朋友以前聊孩子,总会有些焦躁不安。因为孩子即将要中考了,之前状态不是特别在线,成绩也是起伏不定。
每次和我聊时,朋友总是满脸的愁容。甚至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我也给不了太多的建议,更多的时候只是耐心倾听。
今天聊孩子的时候,朋友脸上多了几分笑容,语气也是非常舒缓。他最近和孩子的沟通也比以前要更好了。
他以前和孩子相处更多的是情绪化,原本心里在乎的是孩子,外在表现却更为在乎成绩,所以有时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就没有那么注意。
现在他和孩子沟通,更为平静一些,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冷静地去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比较客观,情绪化就少了很多。
在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主导者是家长。我们关心爱护孩子,希望孩子以后可以过得更好。但无形之中,我们也给了孩子束缚,希望他们以我们的方式来生活,这往往就是矛盾冲突的原因。
昨天给这孩子上了一节课,整个人的状态和积极性明显很不错,孩子的快乐和悲伤藏都藏不住,看到他这样,我也很开心。
朋友也跟我分享了孩子的两个举动,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和开心。
不记得多久了,大概是一年前吧。我送了这孩子一块牌子,上面的字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023一中见。”
朋友说,孩子会经常拿出这块牌子看看,以此来作为激励。
前两天,我送了这孩子一件礼物。朋友说孩子回去之后非常开心,立马就把幸运的手链戴在了手上。
朋友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也是笑容满面,满脸的慈爱。孩子妈妈在旁边,也是一脸的笑容。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事,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但能让这一家三口都更开心一些,真的是超值。
我们每天都要说话,做事,那这些行为到底是鼓励,赞美,支持别人,给别人希望,还是打击,批评,反对别人,让别人绝望?
我们常常把最好的一面都给了外人,却把最差的脸色给了家人。我们常常会鼓励别人,但却总是打击自己。
余生很短,离我们最近的是我们的家人,更别忘了还有你自己,往后余生,请照顾好他们,好好爱护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