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
这个片段摘自《培养20年后最棒的女孩》——提升女儿心灵的“痛点”的两个小方法。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希望他们平安快乐无忧的长大,特别是女儿,但是他们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世界,这个过程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当看过一些新闻,孩子因为父母不给看电视,就想不开跳楼的事件;更是触发了这个想法,父母不是超人,不可能满足他们的所有需求,也不可能是孩子永远的避风港,既然不能可能相伴他们到老,给他们想要的一切,那就要教会她们独自面对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而心理韧性的锻炼我觉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中介绍了锻炼心理韧性的两个小方法,我觉的可以践行:
第一个方法就是:讲故事时,不要次次都是完美的结局。
完美的结局有利于提高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是成人的现实世界告诉我们,并不是事事都完美,所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多了完美结局的故事,还是要适当的讲一些不完美的结局。比如:小兔子因为懒惰,最终还是输了。放羊的孩子因为撒谎,大家都不相信他,
最后羊被狼吃了。
第二个方法是:不要有求必应,有意让女儿失望一次。
现在的宝宝都是宝贝,物质也不匮乏了,所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通常都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女儿,一撒嗲耍泼,看到小可怜样就屈服了,无形中就降低了孩子的承担力;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会让她觉得什么都是很容易就得到了,从来没有被拒绝过,如果有一天突然遭受了拒绝,在大人看来很平常不过的事情,可能在孩子眼里就会升级成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我要东西也不给了,肯定是不喜欢我了。
当然片段中还提到了另一个方法,等女儿长大就是送女儿一本增强心灵韧性的书,让她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挫败,看到别人是怎么去做的,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我想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只要是行之有效,都可以尝试,而这种心理韧性并不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历练。
A1:经验反思
看完这个片段就让我想到,以前爸爸对孩子的宠,经常都是有求必应,比如看到别个小朋友有机器人,两个人晚上10点了都要跑到超市去买回来,但是玩不了两天,兴奋劲已过,就扔到角落了,然后大人就会批评她,不爱惜玩具,下次不给买了。但是下一次,爸爸一心血来潮又会范同样的错误,包括自己有时也是一样。
我觉的会犯反复范这样的错,确实是没有想到可以用这些日常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也觉得可以用这样方法来弥补自己小时候想要要不了的心理缺失,但是就没有想到,自己的童年虽然物质有缺失,但是现在会对这些变得很珍惜,至少养成了一些好的习惯,比如节约,会知道珍惜。
A2:内化运用
看了这个片段和方法以后,我觉有一些启发,为女儿在以后的成长中能体会到更多的爱与幸福,那么就要给他一些挫败,锻炼她心理的韧性。
觉得上面的方法就很实用:
方法一: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给她讲一些并不是完美结局的故事,让她有一个心理预期,比如小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输了,但是可以启发一下她,乌龟为什么会输?如果乌龟想赢,应该怎么做?让她知道事实并不是自己想想的那么完美,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方法来让事情变得比较完美。
方法二:不要有求必应,有意让她失望一次。
面对不太合理的要求,可以直接拒绝他,比如已经有一个飞机玩具了,看到另一个还想要;吃过肯德基了还要吃披萨。偶尔可以让她失望一次,但是不要失望太多,否则在孩子眼里就是欺骗了!
孩子合理的要求,我觉得也不一定要马上答应,可以用一些方法延迟实现,比如目标法,就是约定目标在月底或者是某个时间点来实现,比如每个月可以有一次心愿目标的实现,需要提前或者要达到某些条件,比如因为表现好,得到5颗星,就可以买个芭比娃娃,买个小黄人,买小马宝莉的书等等;
还有其他的方法,比如送她能理解看得懂的书,通过一些动画片或者现实故事的引导都是好的方法。
当然孩子的培养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心智磨炼,需要时间,并不能一味求成,通过这些日常小事情的锻炼,我发现孩子变得讲道理了,由开始一拒绝就哭,到现在可以从容适应一些拒绝,而不会马上无理取闹或者用哭来要挟,也开始慢慢知道想要实现某个想法是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