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没有说话,字倒是打了不少。
因为同事出差,部门里只剩下一个人,自在但孤寂,有一丝单单的忧伤,但不似学生时代的那种略带青涩的不谙世事,而更像是看淡了万物的丝丝苦味。
若在往昔,我会凑到别的部门,拉着半生半熟的同事,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至少证明我不是孤独的存在,或者圈外的人。
但不知道何时起,我已经不在乎了,开始享受起了这种独处的感觉。没有他者的眼光,神经似乎也都松弛下来。前几天看到一个略带哀伤的笑话,说你无法掌握新鲜事物,没法操控全新的电子设备,无法理解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不是因为老了,而是因为你不在乎了。不在乎,所以没有欲望去学习和了解。既然不在乎,去了解那些东西,又能如何呢?
不在乎,其实是比老了更可怕呀!
它让一切价值变得虚无,生活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这也许就是庄子所言,“哀莫大于心死”吧!
记得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监狱中度过40年的瑞德向假释官吐出“我不在乎”之后,竟神奇地获得了批准。既然他连出狱的欲望都没有了,还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威胁呢?将他关在牢里的意义也就没有了。没有欲望的人,就变成了物,人畜无害的物。
这是一个很绝望的光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分明感受到的就是欲望的丧失,是对一切事物的不在乎,仿佛朝着植物的生活方式迈进,不知哪一天真的就变成了一棵树,除了新陈代谢灭了一切的波动。
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当肉身走过了生命的巅峰,生命力的衰退纯属必然。肉身的欲望便是生命力最直接的表现。古希腊对酒神的崇拜正是对这种肉体欲望的讴歌,他们认为这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一旦欲望没有了,现实的一切便会失去意义。但这种欲望又恰恰是一切不幸与痛苦的根源,因此佛说一切皆空,通过斩断一切执念达到顿悟而涅槃。朱子则说,“存天理而灭人欲”,一句话不知斩断了多少男女情丝、含情脉脉。
《了不起的盖茨比》最打动人的也许是主人公的那种欲望的挣扎,以及为此的执迷不悟。为了得到黛丝他所付出的一切,完全是无法用理性去衡量的。我们看到的是那种野性的生命力,为了满足所求,不顾一切的怒放。也许他的所谓更难在我们东方的文化语境中找到共情,因为它过于个人主义。但这种追求个人欲望的挣扎恰恰是对生命的赞美,是生命中最为艳丽和值得珍惜的体验吧。
当生命力衰退,对一切变得不太在乎,我们却开始反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仿佛一切的美好都已错过,而前方的美好你已没了本钱消受。没有值得期待的美好,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似乎突然明白,古往今来的那些哲人到底在追寻什么。活下去的理由!
西方找出了上帝,告诉人们活着是为了彼岸而赎罪,中国先哲则对彼岸毫无兴趣,他们活着的目的不是天堂也不是来生,而是成圣,“天人合一”。儒家的圣人们告诫我们,最重要的是生命的体验,要在这样的体验中陶冶性情,提高境界,达到天人合一。深奥但却很酷,比上帝的概念酷太多了。
由此观之,对世间的不在乎似乎也可以达到另外一种境界。正是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古人对“道”的追求,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人生的意义。中国人喜欢用“境界”这样的词来表明对“道”的领悟,但具体说来又很难用语言去详细表达,只可意会,只能自己品出味道来。怎么品?体验生命的一切。
中午一个人找了一家餐厅,点了一盘铁板豆腐,点了一盘猪头肉,吃得津津有味,肚鼓腰圆,感慨还是肉身的满足才让人活着带劲儿呀。
天人合一的事儿,等我老了再慢慢品吧!
我再去买杯咖啡,消化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