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这么一句话:“与一个人在一起久了,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就能变成这个人。”我想,自己就是自己呀,怎么会成为别人?带着这样的疑惑,历经了好多个春秋冬夏;再一是随着年龄的渐长,之前的“执迷不悟”也就不那么坚持了。
1.我这个人在游超市时,速度非常之快,小伙伴们都因我的此举惊呆了。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后,就锁定目标—直奔目标—“抓起”目标—结账撤退;通常货架上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没必要把大把时间耗在这里,还一直持有“内心不纠结,大概便是最好的人生”这一大理念。
逛商场更是如此,“潜入”商场,物色衣服,物上起眼的衣服后,进行试穿—试穿完毕—价格合理—打包结账—直接撤退;朋友损我,“这是要赶着生孩子的节奏,忒爽快喽!”我说:“你懂什么呀,衣服试太多,反而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了,再说你又不是就买这一件衣服,更不会这一件衣服就要穿一辈子的节奏。”还经常扬言:“跟着感觉走,心中一把爽。”
在大学期间,有一个不错的朋友,通常都是形影不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就尤为清晰。朋友想买面包,就游进超市,先是游走在各大区域中,游来游去,从前门的饮料区一直游到后门的生活用品区,这才进入到食品区,在游完整个食品区后,面包—拿起—放下—放下—拿起,最后终于买下了面包。冬天要买一件小棉服,几经波折,来到了商场,一层……五六七八层,结果是没有买下棉服,当然,这其中省去脱下—穿上—穿上—脱下这一“宏伟工程”。然而,这并没有结束,紧接着出了这个商场,继续游走东城,西城各大商场中,结果出乎意料却一点儿也不稀奇:两手空空,棉服泡汤。我倒吸一口凉气,这大概是我这辈子逛的最多的商场,估计这辈子也不会一口气逛这么多商场了吧。
不难发现,朋友最大的的问题就是纠结,纠结,还是很纠结。在后来的几次游超市逛商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选择东西的时候开始变得犹犹豫豫,一种突如其来的优柔寡断,就好像自己是我的那个朋友,我心里清楚,这不是我的作风,但真的有一种脱手而做的感觉,根本控制不住,我也明白,这是长久以来的一种习惯,它的名字又叫潜移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习惯正在成为我身上的“瘾”。你肯定会说,那就不能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了吗?我的回答是倒也不至于,那就是换一种模式,就拿我的这个朋友为例,既然我们能成为朋友,说明对方还是有很多地方是可取的,换的这种模式就是我不要进入朋友“游超市逛商场”的圈子,其他圈子照旧就可以了;或许这样做会有点为难,那就再换一种模式:在朋友“游超市逛商场”的圈子中,我要起主导作用,不能处于被动状态,不然很可能这种习惯成为自己身上的“瘾”。
2.某天早晨,我又被那噼里啪啦犹如子弹一样高分贝又自带强大杀伤力的邻居阿姨的大嗓门抱怨声中惊醒。哦,揉揉眼睛,继续入睡,这也习以为常了,不是吗?
邻居家的姐姐比我大一岁,说实话,对于我一个外人,我都不知道她这么多你是怎么过来的,直到有一次我们聊天,现在情景再现一下:
某一天姐姐考试没考好
阿姨:不是说让你好好学习吗?你说我和你爸供你们上学,容易吗?那一学期你拿了多少钱,这一学期拿了多少钱,一年下来要花多少钱;你考不好,对得起……
某一天姐姐犯错了
阿姨:看把你给笨的,连这个都不会,这让人家怎么看你,丢死人了……
姐姐:我一直都很努力,偶尔一次考不好也正常吧,但是我妈这样说,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在犯错后,我妈从来没说你有没有受委屈,有没有受伤,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开始抱怨我,一点儿小事都会抱怨很久。
我说:“那你可以和阿姨好好聊一下,只是你们做事的方式有些不同,产生了误会。”姐姐立马红了眼眶,接着说:“也不是没有,我告诉我妈说这样的抱怨让我压力大,我妈来了一句,你能有什么压力……”看着眼前的这位青春下略显疲惫的姑娘,心里一阵凉,我琢磨着自己怎么帮帮她?姐姐说:“之前去义教当老师,看着那些不大的孩子,孩子们老师老师亲切地叫着,可是就连他们犯错,自己脱口而出的抱怨,抱怨完才发现我并不应该这么做,才反应过来我的行为就像我妈抱怨我,怎么我像我妈一样了?我一直都很努力去改变这种做法,但是真的很难,真的由不得自己。”
不难发现,这位姐姐的身上有她妈妈的影子,妈妈爱抱怨的习惯潜移默化成了她身上的一种“瘾”,无论怎么摆脱,做出何种努力,都带有一种不胜一击的感觉。这何尝不是成长的痕迹,却带有斑斑点点。教育真的很重要,的确,重中之重是这其中家长的习惯,爱抱怨的家长就会有爱抱怨的孩子;会鼓励的家长就有爱鼓励的孩子。眼前姐姐说:“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其实,不论现在的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会发现我们的身上有爸爸妈妈的影子,一个家庭的影子,生活的种种大都来自一个家庭的潜移默化。有些影子会成为我们迈向成功的动力,有的则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未成年的我们或许曾经牢骚过,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应该懂得这些是父爱母爱的痕迹,如果爱的太多,难免不会落下“伤疤”,这也很正常。面对那么多的西方文化,我们能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那么面对伴我们成长过来的父爱母爱,以及那些影响,就要把适合自己的好好珍藏,不太适合自己的慢慢消化,学会去转化为一种动力!最后我想说:“姐姐,相信你的努力,你会慢慢改善这种习惯,时间是神奇的东西,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
3.“某某,做什么动作快点,某某,做完这个还有那个要做,一会儿给你布置任务,某某,怎么样……”一大清早指挥来指挥去的,正校长不是请假了吗?怎么还是唾沫横扫,破坏了早上的美好的氛围;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抬头一看是副校长,对,这就是以前实习期间的真实见闻。
正校长因为有事请假几天,暂时由副校长上任,原本以为会改变一下管理风格,不用这么阴沉与紧崩着了。事与愿违,先前的魔咒非但没有解除,反而这个“紧箍咒”更紧了。看得出来,正头儿的管理思维与模式大家都是看在眼里,太死板与苛刻,没有人喜欢。正头儿走的这些天,原本看好的副头儿,完全照搬正头儿的套路,而且还摆出正头儿的架子和语气,愈演愈烈,只好是两个字:“没辙。”
正头儿和副头儿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其他方面更是如此,不同度大于90%。不管大家对原本看好的副头儿有些失望,还是非常失望,更重要的是副头儿本人失去了自己,就是正头儿“附体”,动作,手势,语气,包括最起码的思维方式都十分相似。仔细观察一番后,副头儿对于自己说的话完全处于游离状态,你第二遍问他,他会说:“我有说过这样的话吗?”这种潜移默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处理事情的习惯深深扎根于副头儿的体内,他并不会去反思自己的管理模式,更不会去思考自己这些管理是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不由自己掌控的。话又说回来,这并不怪他,正头儿身上的管理习惯已成为他身上的“瘾”。那么,如何拜托呢,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副头儿就没意识到正头儿管理上的不妥,更没有用心思考应该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该怎么去做,更不会去反思长久以来的弊端,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己这么个人。”有人肯定会说,就算知道正头儿的“不妥”,作为副级,还不是不敢言不敢怒,但是有一定的思考之后,最起码不会“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谨慎分析斟酌,不至于让正头儿的习惯成为自己身上的“瘾”。为什么领导和领导之间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不要成为别人的“附体”,失去了自己的本能。每个人的不同,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这些简单的例子家人,朋友,同事,我们生活的圈子,这些真的很容易被忽略,一些不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会成为无形的剧毒,也就是一种“瘾”。
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培训老师说自己的公公意外车祸,失去了老伴,自己幸存,后来瘫痪,神智不清自己的儿子都不记得了,但是只有一件事不会忘记,那倒就是他在出事前每天准时看天气预报的一个习惯,出事后每天都会准时看天气预报,就算儿子都不认识,唯独记得这个。习惯太可怕,可怕到它悄无声息,看不见,摸不着,等你发现,,已是长久的沉淀,很难改变。面对别人一些不好的习惯,千万不要成为自己身上的“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