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说:
曾经对人群的划分听说过高危,低端,我又想到一种人群,可称为濒危。所谓濒危,或是形容一些人喜欢的东西不合时宜,不被时代认可和接纳,或是一些职业,已经被时代陌生,疏远。濒危,又可以形容特殊的一些人,因为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时代格格不入,结果受尽屈辱,自己是觉醒的人,但身在的环境却是愚昧,自然就变成大家眼里的疯子,口中的敌人。
十多年前,城中村多,能看到许多补鞋的师傅,现在如果鞋子脱胶,想上线,还得打听何处有这样的人。富人对补鞋一屑不顾,鞋子若是破旧,继续去专卖店,穷困的人只能修修补补,能穿多久就穿多久。在所谓经济专家的观念里,找不到补鞋的人,倒是好事,可以逼迫大家再去买新鞋,这样既能刺激消费,也能维持经济,更能保障生产,就业。我见过许多补鞋的师傅,不仅会补鞋,还能安装牛仔裤的扣子,能修补许多东西,我发现自己的鞋也脱胶了,知道一个地方有补鞋的师傅,需要坐公交车。十多年前马路上还能看到许多职业,搽鞋的,算命的,修自行车的,卖字的,现在都看不到了,这些职业就属于濒危。
一些濒危职业又如皮影戏,剪纸,京剧,昆曲,各地戏曲,欣赏的人越来越少,五十年后,还不知道能保留和传习多少东西。传习比传承更伟大,传承只是按部就班,复制技术,可能炉火纯青,也可能滥竽充数,传习的境界就不同,不仅已经传承,还能发扬光大,到处传播弘扬。经济社会,已经导致了道德沦丧,文化崩溃,大家活在虚伪,浮华当中,麻木不仁,没有思想,没有精神,没有良知。假如有人爱好一些东西,它根本不被人了解,也就容易被冷嘲热讽,不能换来经济,生活也就啼饥号寒,这样还不算濒危。
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次文艺复兴,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很先锋,犀利,前卫,那个年代大家都喜欢读书,写诗,像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少年的她就已经发表了诗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那个年代的电影,充满着人生的迷惘,命运的担忧,演绎着生活的心酸和荒唐,敢于质问和揭露,这些觉醒超过了今天的电影作品。纯文学在当下难有活路,真正的文学是诗歌也只能自我娱乐,前朝看似乎混乱,可人的思想挣脱枷锁,精神和激情都很活跃,大师百出,当下是一个不许有大师的时代。
我也属于濒危,应该说我的户籍造成了我的濒危,这里的人只看钱,认钱,想方设法,不择手段也是为了攫取,敛财。如果你和大家的思路,手段不一致,或是不认同,不参与,你就不会被大家真心善待,不会把你当是自己人。有钱就可以是善良,就可以是好人,就可以被尊重,可以被允许活着,没钱就只能被抹黑,诽谤,被丑化是危险的人,有问题的人,不值得同情的人。我不是文艺工作人员,但是爱好文艺,十分狂热,也极不认可一些丑恶,也经常被压迫,剥夺生存,所以我算是濒危人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