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卖官鬻爵~公孙鞅为什么要下放爵位?

卖官鬻爵~公孙鞅为什么要下放爵位?

作者: 平宪仪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09:28 被阅读0次

    公孙鞅为什么要下放爵位?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

    你好,欢迎来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

    前两讲讲过了公孙鞅变法四个要点里的前三点,这一讲我们来谈谈第四点:设置新的爵位系统。

    爵位本身并不稀奇,前边讲过周朝传统的五等爵,那都是高级贵族才有的。公孙鞅做了一件礼崩乐坏的大事:把爵位下放,让全国人民都可以有爵位。

    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因为它和计件提成的改革思路是配套的。

    从此以后,平民也可以有爵位了。

    卖官鬻爵:这是两码事

    平民有爵位,在当时并不算首创,只是大规模、系统性地实施应该就是从公孙鞅开始的。

    拉通历史来看,这种办法也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比如英国,传统贵族有五个爵位等级,因为刚好和中国的五等爵数目相同,所以中文就用了五等爵的名称来翻译英国的五级爵位。

    其实两者的涵义完全不一样,英国在五等爵以下,还有两个平民爵位:准男爵(Baronet)和骑士(Knight),骑士又能分出九个等级。人们对准男爵和骑士的尊称只能是Sir,而不能像称呼真正的贵族那样说Your Grace或者Your Lordship。

    为什么会出现平民爵位呢?“平民”和“爵位”这两个词难道不是本身就有冲突吗?

    参照一下英国历史:国王詹姆士一世缺钱了,怎么才能让有钱人给自己主动送钱呢?

    他的办法是,搞出了一个“准男爵”的爵位,身家清白的人可以花钱申请。只要钱到位了,国王的特许状(letters patent)就能签署。于是,1611年,200名身家清白的绅士成为了英国第一批准男爵。

    有个成语叫“卖官鬻爵”,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对“卖官”和“鬻爵”通常是不加区分的,其实这是两回事。“卖官”的危害比“鬻爵”大得多。

    因为官职对应着公权力,权力越大就越能呼风唤雨,而爵位仅仅对应特权和义务。而特权要么意味着财产权,比如有一块采邑,采邑上的收入可以归自己所有;要么意味着可以免于某些义务,比如说不用服徭役或者是兵役。

    所以,如果一个人只有爵位而没有官位,通常是没有实权的,一个九品芝麻官也能轻易地把他拿捏住。

    所以,如果统治者实在有什么燃眉之急需要解决,只能硬上非常手段的话,那么但凡能“鬻爵”就不要“卖官”。

    詹姆士一世做的就是“鬻爵”,收效相当不错,他的老前辈公孙鞅所做的,本质上也是“鬻爵”。

    公孙鞅希望全国人民不读书,不娱乐,不经商,一门心思种地、打仗,这种反人性的操作,必须前有足够甜的胡萝卜,后有足够粗的大棒才行。

    新的爵位体系,就是一筐超甜的胡萝卜。

    职称的意义

    如何鼓励多劳多得?这是管理学上的又一个难题。常规的做法是,谁干得多,干得好,就让谁升迁。小兵可以一路升迁到将军,由此诞生了那个著名的励志口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问题是,优秀的士兵和优秀的将军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素质,士兵当得好,未必将军也能当得好。不要说将军,可能连班长都当不好。如果军队里的激励机制就是谁表现好就给谁升迁的话,那就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不称职的局面。

    今天很多公司也是这样,技术出色的基层员工被提拔到管理岗,结果发现他完全搞不来管理。但偏偏他又如此优秀,难道一直让他在基层当普通员工吗?这不但对他本人不公平,也让全公司的人失去了拼搏意志。左右为难,该怎么办呢?

    现代管理学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了职称体系,把职称和职位分开。

    一名基层员工,可能一辈子都只在基层工作,干到退休也只是普通一兵,但职称可以不断地提高,从中级职称评到高级职称,从副高评到正高,实际到手的工资和福利可能比总经理还高。

    公孙鞅搞的爵位制度,本质上就是秦国的职称体系。咱们试想一下,秦国的全国人民都去努力耕战,业绩出色的人当然不会是少数,而官职当然也没有那么多——即便真有那么多,这些人也未必都适合做官,很有可能还会有人因为不想做官,所以故意不去争表现呢,那就和改革的初衷相悖了。

    二十等爵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职称的级别应该怎么设置?

    如果套用传统贵族的五等爵,好像级别太少了。设想一下,上交1颗人头换来爵位升1级的话,5颗人头就顶格了,显然不合适。

    但如果每上交5颗人头换来1级爵位的话,很多人也许会觉得升级太难,冒的风险又太高,索性就人浮于事了呢?

    如果等级设置得过多,让人一眼望不到头,也很容易让人丧失斗志。

    所以,设计出一个合适的梯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公孙鞅设计出了怎样的梯度呢?

    古代学者研究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篇论文就是三国年间曹魏学者刘劭的《爵制》。顾名思义,研究对象是爵位制度。

    作者刘劭,对这个名字你也许并不陌生,因为刘劭写过一部特别出名的书:《人物志》。《人物志》研究的是怎么看人,怎么从“知人知面”达到“知心”。

    《爵制》相对而言冷门得多,而在这个冷门小领域里,它是绝对的权威。胡三省给《资治通鉴》这部分内容做注的时候,就是大段抄录刘劭的《爵制》,只是有抄错的地方。

    胡三省当然看不到今天才出土不久的各种秦国简牍,不过,这些海量的新材料倒是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刘劭在《爵制》里边的说法。

    《爵制》统计,公孙鞅设计的爵位梯度一共有18个级别,如果加上关内侯和列侯,一共就是20级。

    刘劭没讲为什么要把关内侯和列侯单算,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两个等级称为“侯”,借用了五等爵里的侯爵的名义,而在公孙鞅的时代,秦国国君还没有称王,名义上还是周天子下面的诸侯,根本没有资格给别人封侯。要等到再后来,礼崩乐坏得再彻底一些了,秦国才在原有的18级爵位系统上增设了关内侯和列侯。

    列侯的原名应该叫彻侯,后来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这才改称列侯。(《汉书·百官公卿表》)但各种古代文献里边已经习惯称列侯了,我就沿用好了,不再改回去了。

    秦国的20级爵位,数字越小,级别越低。如果你对这些爵位的名称和级别能有一个大体印象的话,读历史能轻松不少。

    附录:

    秦国爵位:

    第1级公士,第2级上造,第3级簪褭(niǎo),第4级不更,

    第5级大夫,第6级官大夫,第7级公大夫,第8级公乘(shèng),

    第9级五大夫,第10级左庶长,第11级右庶长,第12级左更,

    第13级中更,第14级右更,第15级少上造,第16级大上造,

    第17级驷车庶长,第18级大庶长,第19级关内侯,第20级列侯。

    这个爵位系统在秦朝以后依然沿用了很久,刘劭自己就有关内侯的爵位,那已经是三国曹魏年间了。

    20级是个相当合理的阶梯设计,我们可以比照一下今天的公务员职称系统,从办事员到国家级正职,一共27级,只不过排序相反,数字越小级别越高。

    秦国20级爵该怎么挣,很像是今天游戏里的打怪升级,级别越高难度越大。

    具体怎样计件提成搞升级,史料给出的线索并不明确。大概的情况是:在常规作战当中,普通士兵斩获一颗敌军的头颅就可以得到一级的爵位,但爵位有上限,不可能拿20颗人头就升级到列侯;军官有另外的考核标准,不看个人绩效,看的是整个部门的绩效。

    不同战况有不同的考核标准,比如攻城,难度远大于野战,一支18人的敢死队只要拿到5颗人头,就可以每人授爵一级。

    人头交上来之后,必须经受严格的检验,检验无误之后就可以授爵,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没能完成检验工作,以至于耽搁了功臣授爵,相关责任人一概要被罢免。

    现在,一个貌似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所谓二十等爵,不就是尊卑有序,严禁僭越的等级制度吗?难道这不就是儒家想要恢复的旧秩序吗?那么,儒家的尊卑等级和法家的尊卑等级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卖官鬻爵~公孙鞅为什么要下放爵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gc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