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二〇六:一点灵明,足够前行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闲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如果如《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描述的那样,整个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在向着“神”的方向进化而去。也就意味着人类的整个进化进程,都是与“神奇”二字伴生的。
只有人类能够演进和发明出诸如“自我救赎”“普度众生”之类的词汇。而且,也只有人类在感到一己之力“普度众生”太难时,会退回到对“自我救赎”的反躬自省上。或者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感到“普度众生”太难时,大概率是因为他自己还没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普度众生”也好,“自我救赎”也罢,都是现代人世界演化出的大词儿。回到人个体的微观世界,做好自己,才能拯救他人;做好当下,才能拥抱未来;累积小胜,才能成就大胜。
人心头的那一点灵明,大概只够照亮自己肉眼可见的有限的前路。
问题是,肉眼未必会专注于心头灵明照亮的那一段前路,手脚也未必肯去实践那一段路。我们在小区里散步时,偶尔会与一只可爱的宠物狗撞个满怀。理论上讲,一只头脑和四肢都健全的狗,与一个陌生人撞个满怀的几率几乎为零,但这样的事件却总能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小狗正专注于和自己的主人玩耍,完全觉察不到陌生人的出现;二是那一刻小狗眼中只有某个食物或目标,而陌生人碰巧出现在了它所专注的线路上。
人心头的那一点灵明所照出的世界何其微渺,而逗引人忽略那个微渺世界的诱惑又何其盛大。不要说小狗会因为诱惑忘乎所以,人又何尝不会呢?
明正德十五年,陆九川到赣州再次见到阳明先生,问:“近来的功夫虽然像是稍微摸着点门道,然而却很难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地方。”
阳明先生说:“你转而试图到心上去寻求天理,这就是所谓的理障。这中间有个诀窍。”
九川问:“请问是什么诀窍?”
阳明先生说:“只是‘致知’。”
九川说:“如何‘致知’。”
先生说:“你的那一点觉见到的良知,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意念着落的所在,他对的知道是对的,错的知道是错的,无法有丝毫隐瞒。你只要不欺骗自己的良知,切实按照他所导引的去做,善就可以得以存养,恶就可以随之清楚,这是多么稳当快乐的所在呀。这就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在功夫。如果不靠着这些真机,怎么去‘格物’?我也是在近年才有如此分明的体悟,刚开始还怀疑仅仅靠那一点觉见到的良知恐怕会不够,仔细体察实践后发现没有一丁点儿问题。”
有一位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前辈,平日里谦恭随和,能与人打成一片。做什么事情都给人雷厉风行的感觉,甚至来来去去都如一阵风一般。特别是在推动工作方面,总是能保持清醒头脑,抓住要害、一针见血。后来,在一次闲聊时,他讲:“年龄大了,中午再怎么忙,吃完饭我都得抓住机会休息一两刻钟。”或许,这才是他呈现给我们那么优秀一面的根本原因。
没有争分夺秒出来的一两刻钟的休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革命,哪里会有那么大的气魄和精力?
这其间有个关键冲突——下午那一大堆要干的工作和一两刻钟的休息习惯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说句实在话,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除了那位老前辈自己内心里的“良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只有他自己知道。外人所知道的是后面的事情,他总是处理得很好。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面对关键冲突时,是有所取舍的。很显然,他选择了不欺瞒自己内心的那一点良知,循着良知的导引去做。正如王阳明所说:“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刚开始怀疑仅仅靠那一点觉见到的良知恐怕会不够,仔细体察实践后发现没有一丁点儿问题。
一点灵明,恰是良知微光。诚心依循它,自然能照亮前行的路,对于小心前行的人而言,已经足够了。不要忘了,有句歌唱得好“月亮走,我也走”。那一点灵明虽然不能皎洁如月,却是修行者的“稳当快乐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