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散文读书历史
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2-11 20:55 被阅读814次
    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喜逢生于清平盛世,到处都可以安放下一张安静读书的书桌。因为年龄原因,2016年离开“男人当牛用、女人当男人用”高强度工作性质的组织部门,转岗去了新的工作单位,也才开始能把隐忍了16年的写文爱好重新捡拾起来。读书,写文,探讨人生,也许是另外一种活法。

    读书自然要从读古典名著读起。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我独喜《三国演义》,因为感觉《红楼梦》太过绵软,《水浒传》太过阴森,《西游记》则太过儿童化。读《三国演义》,似乎听得见天地间风雷滚动的浩然声息,充满了大奸大忠、大悲大喜的生动篇章。当然,我读《三国演义》是带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反复读过后总想评说一番,并且因为大学学的历史专业,所以总喜欢找相关的书籍来借鉴研究一番,比如陈寿的《三国志》等,不知不觉就写了近十万字的书评。

    毛泽东主席一生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并且熟读活用《三国演义》,他老人家那算是到了一定境界。我这里仅仅是从读《三国演义》得来的点滴感悟来与大家分享。借鉴艾丰先生《三做谈》,估且就叫《读<三国演义>谈做事、做人、做文》。

              做事成败之评价标准

    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部《三国演义》,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失败成功。作者罗贯中从其封建正统思想出发,总希望他心目的好皇帝刘备能够重新统一全国,开创第三个兴盛的汉王朝时期。

    但从当时情况来看,东汉末三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连年征战,最遭殃的是广大穷苦百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底层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渴望国家重新统一。另一方面,由于连年征战杀戮,汉族总人口急剧减少,原本处于边陲的少数民族正一步步向内地逼进,“五胡乱华”的先兆已初显。所以,评价这一段历史,国家民族统一是大趋势,是社会和个人成功的最大标志。

    《三国演义》的全部写作脉络,是围绕着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个人奋斗史,其中掺杂了作者个人对历史人物十分鲜明的恩怨情仇。作为反派角色的曹操,其手下将士大多形象不佳或者结局不妙。本来是因病而亡的曹真写成被诸葛亮气死了,从未和诸葛亮谋面的王郞写成被诸葛亮骂死了,等等,很多被演义化了的剧情。

    当然了,为了在残酷的相互兼并战争中胜出,各地军阀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广为招揽人才、加快落后地区开发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秩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比如孙权政权对江南的开发,派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等等,但这并不是全书的重点所在。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刘备的爱民仁义,故意编造了大量故事情节,有些看起来夸张得可笑。例如“刘玄德携民渡江”一章中,说刘备战败后不忍舍弃追随的百姓,每天只行进十里。但后来的叙述这些百姓是死是活却没有了下文,还是刘备等一跑了之。

    倘真是如此,那荆州百姓应该对刘备政权爱到骨子里,即使关羽偶然因为大意丢失了荆州,百姓也会群起而反对东吴,东吴永远也不会站住脚跟,关羽也不会对曾经占领过的樊城久攻不下。就好比解放战争,共产党凭什么以人少和劣势装备打败了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靠的是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民心果真如此,那刘备怎会郁闷至死。诸葛武侯六出祁山而大兵始终未过渭水,书里罗列了大量理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假设再给孔明先生十年寿命,七出、八出祁山,对于兵微将寡的蜀汉来说,结局都是一样的。对智商超群的诸葛亮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

    上面说的是社会成功学。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个人的奋斗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才会永垂青史而不朽。象毛主席一生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而死难了六位亲人,这样的家国情怀,这样的丰功伟绩,永存于天地而不朽!古代有大志的儒者,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到了今天还是同样的道理。《三国演义》之所以自杀青之日起就搏得人们的无限关注,因为这部书包含了个人奋斗的积极向上精神。

    我书评开始写刘备用的题目是《志大才疏刘玄德》,印象里总感觉刘备的才能相对于曹操不是一个层次,但反复研读了很多史料后,最后改成了《刘备—一部穷苦孩子的奋斗史》,总体感觉没有太失真。

    所以,要读懂《三国演义》,就要勇于在现实中去探索,去实践。人生处处皆舞台。我曾经闲来无事发感慨说:“大舞台大作为,小舞台小作为,没舞台耕文字。人生若此,夫复何求!”切莫嘲笑我等干着下等小吏活计,操着忧国忧民的心!倘有治世奇才,何忧终老于篱下?如果我们都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做成超越了前者,让后来者只剩下模仿的份。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极大成功?

              做事成功之物质基础

    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手里没把米,唤鸡也不灵。”要想做成一番事业,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只能是空想。刘备起兵时,是因为有张飞的经济基础,加上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的慷慨相助,才得以兴兵。曹操也是散尽家财,加上孝廉卫弘的资助,才得以起步。江东的孙策惨了点,是以玉玺作质押从袁术处借来兵马才得以横扫江东。大凡想做成事情,离不开人、财、制度,套用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句话就是“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先说说这有人办事。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战争成败的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而是人心向背。曹操平定河北后祭奠袁绍,其中有段话很精彩。说袁绍活着时曾经对曹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而曹操则答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事实确实如此。袁绍相信山河之险,曹操则相信人的能动性。纵观曹操一生,他始终占领着东汉末年人才工作的至高点,手下猛将象“五子良将”等如云,谋士则如郭嘉、荀彧等不可胜数。加之曹操善于决策,所以能够平定北方,坐大中国。《三国演义》把这些简单归结为曹操只是因为占据天时,这不是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际上曹操的每一次兼并战争都是艰难决策的过程。

    作为一名行政领导或者企业高管,知人善任是第一基本素质。首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人才,知道哪个人适合干什么事,能干成什么事,以便量才使用。如果做不到这些,当领导的会很憋气,因为眼里全是下属的毛病和不足;当下属的也很郁闷,总感觉怀才不遇,就如法正在刘璋手下之时。这样的部门单位,这样的公司,不出问题就是万幸,想出成绩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再说说这有钱办事。钱是政治经济运转的血液,“空手套白狼”,那只是骗子。当领导也罢,做企业高管也罢,首先要会挣钱,或者说有工作运转的费用保证。如何花好这些钱,就是门很高深的学问,要尽量把钱花在刀刃上。《三国演义》中很多记述,说明了“脏”钱的重要性。董卓顺说吕布靠钱,曹操收伏庞德靠钱,刘备收降马超,还是靠钱。整理研究下《三国演义》中这些“脏”钱的使用,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花钱中最省事也最费力不讨好的是平均用钱,干好干坏都一样,大个小个平均分。凡事都要分个三六九等,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佳途径,当然这也不能想当然,要有纪律规矩。这就是制度约束。

    最后说说这有章理事。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有人有钱的一个大部门单位,缺少了相关的制度保证,肯定会一团糟。刘璋治理下的西蜀规章松驰,世人评价其为“暗弱无能”。诸葛亮以《蜀科》治蜀,赏罚分明,造成一时政治清明的局面。世间行事,要处以公心,对事不对人,赏无所厚,罚无所薄,才能人心顺服。有些领导喜欢搞亲亲疏疏,重活累活安排不喜欢的人去干,提拔重用先看身边围着转的人,恰如袁术之用孙策。他以为别人都是傻子看不到,实则可笑之极。

    规章制度一旦形成,就要有稳定性,但若死抠条框也会适得其反,这方面诸葛亮做得很失败。对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的看法是这件事根源错在诸葛亮,斩马谡更加得不偿失。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经过夷陵大败,当时蜀国人才配备青黄不接的状况已初显,斩了马谡并没有起到特别好的效果,留下马谡肯定会成为蜀国中坚。例证之一是后来诸葛亮四出祁山,魏延、陈式(陈寿的文亲)又违抗军令,但诸葛亮选择性地拣软柿子杀了陈式,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斩马谡并没起到理想中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曹操就机智圆滑得多。按照规定,“曹操马踏青苗”当被斩头,但人家割了自己一束头发顶帐,真是聪明人作派!曹操手下大将曹洪潼关兵败、曹仁新野兵败按军法早就应该都丢了性命,哪会有后来为曹操玩命的疆场厮杀?

    总之一句话,这人也好、钱也好、章也好,都是为了做成事业。只有权衡再三,慎之又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推动事业向前迈进。

    黄河歌者结曰:

    人财物规应记牢,三项原则是法宝。

    怀古忧今评三国,文陋人拙君莫笑。

    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黄其军

            作于2018年2月11日 (古历腊月廿六)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奇画策算法孝直

    四岁让梨孔文举

    大司徒王允的大悲哀

    锦衣马超的彪悍人生

    张飞——当阳桥头喝退百万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三国演义》谈做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hyl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