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踏
图文排版:西十二
01
一个制造恐慌的神逻辑: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
前几天,一篇叫做《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文,在朋友圈刷屏了。
稍加分析,它是在打一套组合拳:同龄人+创业+3年+15亿=人生巅峰,而对比此时的你,30多年白活了,各种失败low逼,所以活该被抛弃。
“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
“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这场“被抛弃系”推文在朋友圈掀起的盛大演出,始于张泉灵的那篇热传演讲文:《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是的,她无法忍受从“我妈妈最喜欢看你的节目”到“我奶奶最喜欢看你的节目”的转变,于是她抛弃了央视,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过了。
贩卖焦虑、制造恐慌、唯恐天下不乱,各路写手绞尽脑汁想着一个又一个惊爆眼球的标题来左右你的情绪、控制你的思维、操纵你的生活。
他们的神逻辑是:
流量比是非重要。
赚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
除非短时间+赚大钱,否则就会被同龄人抛弃。
02
我们究竟该为哪些焦虑/恐慌埋单?
在朋友圈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文章:
《00后CEO身价10亿,你和他们的差距在何处》
《90后已经升级成为二宝妈,你为什么还是母胎单身?》
《他只用半年时间就从月薪2000到年薪百万》
去年的《不送ysl星辰口红给我的男朋友,是不是不爱我了》到今年的《用Mac口红的女孩一定很便宜》,不同价位的口红好像可以固化一个人层次,甚至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爱你。
是啊,流量为王,神逻辑还会在神州大地上愈演愈烈的,然后焦虑就成为了我们的生存日常,然后突然发现,我们早已被同龄人抛弃。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其实我倒觉得我们真的应该回到起点,去看看我们究竟该为哪些焦虑/恐慌埋单?
比如,他出生在北上广中产家庭,你出生在十八线城乡结合部工人家庭。然后你奋斗了三十年终于来到他的城市,几经周折找到一份年薪20万的工作,拥有一套位于草房的34平的公寓。是的,为此你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而此时的他已经移民美国住别墅开悍马了。你该为此焦虑吗?
比如,睡在我下铺的兄弟,本科毕业考取985硕士然后985博士又去做博士后,在211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去年评上了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我本科毕业回到家乡一所中专学校工作,六年之后考取三流高校在职硕士然后考了三次终于考上了博士,我该为此焦虑吗?
每个人的出身、禀赋、运气和追求都是不一样的,不管别人的成功有多辉煌,你的成功也是成功。别用别人的成功贬低自己。所以,我的建议是:
放下焦虑,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不可接受的。
03
没有人可以抛弃你,除非你自己。
骨子里,这种被同龄人抛弃的思维方式是“他人中心主义”,在这个视角之下,“你”会永远活在边缘,永远是个吃瓜群众,不断用别人的成功来摧残自己,不断用“碎片化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来为自己的焦虑埋单,你总是害怕被抛弃,然后抛弃如约而至,从来不会迟到。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婚姻叫“你看人家的老婆”,有一种失败叫“被同龄人抛弃”。然后,“他人中心主义”就达到了目的:让你终日生活在焦虑甚至恐慌之中,不停地买买买,学学学,然后,永远的失去了自己。
其实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都是靠着“自我中心主义”行走的,本质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而自知的个体,只有当你不独立,当你不自知时,你才有可能被抛弃。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往何方的时候,你才真正被抛弃。
溥仪三岁登基成为皇帝,可是溥仪比你大100岁;莫扎特四岁可以作钢琴曲,可是莫扎特比你大250岁;孙权比你大2000多岁呢,怎么能说是同龄人呢?更何况,他们都早已被你抛弃了到了坟墓啊!所以,真的不必焦虑,做好自己就可以。
人做的最蠢的一件事,就是拿别人的成功来否定和抹杀自己。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一旦当你知道你是谁,你想要什么并为此奋斗,就没有人能把你抛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