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斋

作者: LP6小雨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19:11 被阅读108次
过斋

周六是世界旅游日,我陪湖南的朋友去五台山凑热闹,顺便去普寿寺与师父们共同过斋 。普寿寺也叫尼众佛学院,隶属中国佛学院,1998年更名为中国佛学院五台山尼众佛学院,是亚洲最大的女子佛学院。平时不对外开放,我有幸在当地一位朋友的安排下,感受了场面弘大、秩序井然的过斋仪式。

普寿寺居台怀镇北面,正门白墙白瓦,飞檐挑梁下五个拱门一字排开,暗红色大门上钉了几行铜黄色大铆钉,显得庄严肃穆,白色墙壁上写着红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几个大字,看上去比其他寺庙明显宏伟、庄严。 

过斋需在客堂找师父登记且交纳纳一定的供斋或过斋费用,多少不限,随心而交。趁着等候时间,粗略参观了一下整个寺庙的院落。寺庙分了几个院落,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前院窄长,正院方正、宽阔,四面都是飞阁流丹、 朱甍黛瓦的挑檐建筑,雄伟壮观。正面大殿台阶高筑,是学员上课的地方。侧面为五观堂,是众学员过斋的地方,上下两层。整个寺庙窗明几净,清静幽雅。正如有人所云“一圈红墙,隔开外界纷扰;寺门微闭,谢绝游客到访。”

过了一小会儿便有师父引导众生前去五观堂过斋。在佛教中,斋粥二时过堂,即使只是一餐简单的午饭,也是日常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修行课题,主要展现佛教重视内观自省、感恩惜福、知足常乐等,是佛教教义思想与礼仪的统一结合,所以过斋的仪式与规矩是庄严而神圣的。五观堂之来意便是食存五观的意思,即食存五观,计功多少、 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所以众僧们在过斋过程中会将食存五观用于检验和提升个人修为的重要内容。

过斋也称过堂,每次过堂前要敲木鱼和云板,木鱼也叫梆,梆是吃饭的号令,木鱼昼夜不合眼,预示修行之人也应废寝忘食,勤恳不息。

师父要求前来过斋的众生或居士站成两列,男众一列,女众一列,站好后,再领着大家排队上到二楼,二楼是一个很大的厅,象一个大型会议室,足可以容纳上千人,只是未设会议常用的主席台,里面摆满了一排一排的长条桌,下面都带桌斗,桌子下面塞满了四腿小凳子。桌子上整齐摆放了一排白色的瓷碗,两只一组,两只碗的下方摆放着筷子,一排桌上的碗、筷整齐划一,成一直线。

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排着队依次来到桌子前面,男众和女众全部独立成排,双手合十立于胸前。大家关掉手机,静静站立默默等候,随着悠扬的佛教音乐,滥竽充数似地念叨着,因我面朝前方,只得时不时扭头看看后面发生的事情。只见后面的桌斗中放着一对对碗筷,应当是学员们行堂用的,有的还放了些纸巾。

大约十点四十分,学员们陆续进入,安静落座,众生也随着坐下。此时我环顾四周,整个大厅座无虚席,满满当当,我粗略数了一下,仅二楼行堂人数近千人,这种庄严用斋的规模与形式令人感觉新奇、震憾。突然刚才悠扬的音乐戛然停止,转成较严肃的曲子,这便是每次过斋前所有僧人必须念诵的《供养偈》。她们双手合立,虔诚念诵。唱毕,听见有铃声响起,大约响了十几次后结束,侧边站立的十一位类似工作人员的师父便齐声诵读了类似口号似的“普度众生......”后,便开始发放斋饭。

在过斋过程中,修行者始终要明白并做到自利、利他,遵循“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修行目标,在过斋中修为自己,度化他人。开始行堂,大厅又响起那首舒缓悠扬的《阿弥陀佛》。工作人员有人提了盛米的桶,有人提了盛菜的桶,在一排排的桌子缝隙中穿梭,在每个人面前的碗中放一铲米,另外一只碗中盛一勺菜,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但不得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亦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不需要时,可以用手掌表示拒绝。另外一师父则提了一桶花卷,给需要的众生及学员们发放。

那天的菜是冬瓜炒木耳,可能只放了盐和油,口味极淡,如果每天吃,我们一定难以下咽,但这些师傅们日日如此。我再次扭头想看明白师父们是如何用斋的,只见她们每人面前放一只不锈钢碗、一只棕色钵,碗在右,钵在左,碗的右面放一了块黄色的毛巾,叠成方块,上面侧依次放着刷子、勺子、筷子,有的还有一块抹布。开始过斋时,她们分别取了一块用麻布做的类似餐厅用的餐巾,掖在自己衣服的左侧,估计是防止斋饭掉在衣服上。

过堂有严格的坐姿、食用礼仪,即需端身正坐、龙含珠、凤饮水(凤点头)、以食就口,不象我们平常吃饭或狼吞虎咽或谈笑风生。佛教要求众生过斋时必须坐得笔直,身体不得趴在桌上,也不得低头将嘴凑近桌上的碗,而是将碗平端于嘴边,端碗要用拇指扣住碗边,四指托住碗底,这便是所谓的龙含珠吧,龙含珠还预示着所有众生皆有珠宝般的佛性。嚼食不得出声,要细嚼慢咽,右手用筷子安详地夹起食物,慢慢送入口中,显得斯文脱俗,充满对食物的敬重。

主食、菜行堂完毕,又有师父过来行汤,行堂三遍后,开始行开水,几位工作人员提了暖壶,轻轻为食客们倒水,想喝水的依然将碗推到前面,以便师傅们可看到,每人碗里只给倒了半碗,大概只有两三口的样子,不懂规矩的众生们一口气便喝了下去,扭头看看那些师父们,她们用勺子舀了水荡洗干净碗中剩余食物一并喝下,不会浪费一粒粮食,我想这这便是凤饮水的姿态吧。水毕,她们再拿抹布或纸巾将碗筷擦干净直接放入桌斗里,几乎没人专门去洗碗。我不小心将三粒米饭掉在桌上,赶紧用手拾起来吃了。

但凡来的人都知道过斋不允许剩饭,要了则需全部吃完。我看到斜对面一对母女,孩子大概只有五岁的样子,在师父第二次添菜时,她们要了一大碗,大家都吃完了,那位妈妈还在用心地喂着孩子,孩子十分配合,不停地张嘴吃着母亲夹过来的菜,想必来之前已被母亲警告过不许剩饭了。同行的一位男众因不懂规矩,师傅过来盛饭时不知道拒绝,最后实在吃不下一直发笑,不得已将一个花卷悄悄装在衣兜里,自己都觉着可笑。过斋完毕,大家十分自觉将相邻几人的碗筷叠放一起,方便师父们收拾。又一声铃响,作为工作人员的师父们开始为众生收拾碗筷,两人一筐将这些碗筷抬至水龙头处。

虽然过斋人数如此众多,却未出现熙熙攘攘的乱象,虽过斋规模宏大,过程却出奇地安静,既无手机铃场吵闹,又无孩子嘻笑、闹腾,大家似乎心有灵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心领神会,我想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大家竟如此自觉地遵守着这里的礼仪与规矩。

意外的是整过过程只有一位师父说了一句话,居然是对我说的,“把筷子放下,对齐”,我当时感觉马上要用斋了,便将桌上的筷子拿在手里,师父过来提醒,令我很尴尬,我反思自己生活中也许是个随意的人,潜意识中也许一直存在破坏规矩的想法。   

过斋结束,师父们合立双手念诵着《结斋偈》悄然离开斋堂,众生们再次静默等待师父们全部离开,才统一转身排成两列纵队出门下楼,这时院子里又来了几百名居士众生在等着体验过斋。过完斋的那些师傅们则在院子里溜达、攀谈,很象大学里那些穿着学士服、硕士服的学生们在校园里散步、说笑。

回来的几天里,一直回味着那场神圣的过斋仪式,再未倒过一次饭,浪费过一杯水。

相关文章

  • 过斋

    周六是世界旅游日,我陪湖南的朋友去五台山凑热闹,顺便去普寿寺与师父们共同过斋 。普寿寺也叫尼众佛学院,隶属中国佛学...

  • 过斋

    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消灾延寿药师佛...

  • 【逐洪荒】第一章 择斋选学

    水沼泽中分斋设科治学,斋分四斋,东斋理算斋,西斋文事斋,南斋武备斋,北斋艺能斋。各斋底下设学,理算斋设学算是设得最...

  • 说说小开斋?

    小开斋,又名也称宰牲节,回族以及中华民族中十多个崇拜真主的民族,必过的节日!…… 回族入斋到出斋,整整...

  • 【谍战抗战】谍战上海滩(2)

    第二章 英雄末路 草本斋的门前,青烟弥漫,一副刚刚战斗过的情景。草本斋的大门已经被打成了筛子一样...

  • 师范类英专大三过CATTI三笔,考CATTI能够学到很多

    师范类英专大三过CATTI三笔,考CATTI能够学到很多 Joy高斋翻译 高斋翻译雒老师Joy有话说:今年上半年收...

  • 七律《过榆木斋题壁》

    题记,昨夜,莺流窜至榆木斋,惊讶云,啊,这么好的文章,竟无一人赏评!唉! 感而涂鸦之: 地僻山深榆木斋,草堂三径接...

  • 无题

    且管修行勿疑猜 失去自有盛装来 坦荡从容豁达处 青藤漫过篱笆斋

  • 老郭墨墨 |  诸事管不了,只想斋在家。

    老郭墨墨 | 谁从眼前过,谁折梦里花。诸事管不了,只想斋在家。

  • 老郭墨墨 |  谁从眼前过,谁折梦里花。

    老郭墨墨 | 谁从眼前过,谁折梦里花。诸事管不了,只想斋在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ildjftx.html